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我在俄国当文豪 > 18、反响

18、反响

    18、反响 (第1/3页)

    “这位先生是谁?之前好像从来都没有见过他的名字。”

    “我也完全没听说过,但一定是一位很有实力的作家吧,否则怎么当得起维萨里昂他的如此盛誉?”

    “不不不,这似乎是一位完全的彻头彻尾的新人。你们看这一句:尽管只是初次进行创作,但是毫无疑问,他展现出了艺术性的奥妙,艺术的真实!”

    “‘他的出现接过了从果戈理那里开始逐渐走向成熟的‘自然派’的旗帜,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要比果戈理走得更远!’他竟然将一个无名之辈跟果戈理相提并论!”

    “我在这篇文章上看到了维萨里昂在评论果戈理时那种同样的激情。”

    ………

    出于之前的习惯,基本上买到书的大部分年轻人都在第一时间将《祖国纪事》这本杂志翻到了对社会热点的评论部分。

    如今俄国的文学杂志,基本上就是两个部分,前半部分都是小说、诗歌和戏剧,后半部分则是一些评论文章亦或者是论战文章。

    而在后半部分需要注意的是,这其中将包含大量为了躲避审查而刻意为之的黑话部分。

    要么是简写要么是代指。

    就好比后世你说大清其实不一定只是大清,唠老美也不一定只是在唠老美.........

    至于论战的话,有些时候是理性的讨论,但是等双方一上头,往往也很可能就变成了纯粹的骂战。

    与此同时,也能在上面看到某人公开炮轰某人,还有的人就比较怂,选择使用匿名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而别林斯基的文章,毫无疑问是出现在后半部分。

    按照以往别林斯基的风格,往往都是在文学评论的同时,针对某些社会现实展开批评和艺术上的某些看法和总结。

    但这一次,更多的都是对《万卡》和《苦恼》这两篇小说的解读以及对这位作者的赞赏与肯定,这么郑重对待一位新人的作品,无论是放在哪个评论家身上都是少有,更何况是如今在评论界如日中天的别林斯基!

    而此时此刻,在圣彼得堡的涅瓦大街,在瓦里西岛区的街角,在科里皮诺的橱窗外,乃至在莫斯科特威尔大街的各大书店门前,许许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