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文脉之争 (第3/3页)
程颢与程颐对视一眼,随即涌起一股更强烈的责任感。
原来他们不仅是为国子监、为濂溪先生正名,更是直接站在了欧阳公所倡导的“古文正道”的阵线前沿,对抗着“太学体”的反扑!
“国子监是他们选中的‘磨刀石’。”欧阳修看向陆北顾三人,“所幸,这磨刀石足够硬,今日怕是会反硌了他们的刀锋。”
“哈哈,永叔此言甚妙!”
杨安国朗声大笑,方才的尴尬一扫而空,代之以畅快。
“既然永叔如此看好这三位青年才俊,那我便放心了。”
“别放心太早。”欧阳修微微摇头。
就在这时,院落里脚步声再次响起,几人停止了交谈。
门被引路的吏员敲响后推开,太学众人来了。
只见门口,一位身着朴素儒衫、须发皆白的老者,在数名衣着统一的士子的簇拥下,缓步走了进来。
这老者,正是如今“宋初三先生”里唯一还在公开露面的胡瑗,胡安定。
而胡瑗身后紧跟着的一名青年,约莫二十出头,身材颀长,眉宇间带着一股掩不住的孤高。
胡瑗向杨安国微微颔首,算是见礼,神情平淡如水,看不出喜怒。
杨安国也只得勉强回礼。
随后,欧阳修也与胡瑗互相行礼。
双方各自落座,泾渭分明。
太学一方以刘几为首,另有几位同样气宇不凡的学子,显然都是太学中的佼佼者,阵容鼎盛。
相比之下,国子监这边仅有陆北顾、程颢、程颐三人,就显得有些势单力薄了。
又过了一会儿,今天准许前来围观的京中名士、硕儒,也悉数到场了。
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儒担任主裁,他清了清嗓子,朗声道:“今日太学与国子监学子切磋论学,旨在砥砺学问,交流心得。比试内容,依约定为贴经、墨义、时务策三项贴经五十道,墨义五十道,时务策二十道,题目由老夫与几位翰林院学士、国子监博士、太学博士共同抽取拟定,当场写就,答题时限皆为一个时辰,超时即止,当场判出结果方可继续,诸位可有异议?”
双方皆道无异议,比试随后正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