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刘几的质疑 (第2/3页)
是与“忠臣”二字绝缘的典型反例,然而其隐忍权谋、奠定西晋基业的功业,又令人无法忽视。
以其为题作史论,能阐发的方向非常多,诸如“忠义”、“权变”、“王道”等等,随便一下想就是一大堆,而且每一个都能看出学子的立意高下与学问根底。
不得不说,作为史论题目,可谓妙极。
胡瑗放下心来。
刘几擅长的,太学体那奇崛险怪、标新立异的风格,在此类论题上最能大放异彩。
杨安国则心头一紧,担忧地看向陆北顾三人。
程颢与程颐对视一眼,神情都变得极为凝重,在他们看来,此题核心在于“忠奸之辨”,正是濂溪先生“诚”、“仁”之学可大放异彩之处,但如何立论既能切中要害,又不落俗套,还要力压太学体的锋芒,难度极大。
陆北顾心中却是念头飞转。
司马懿后世评价虽多贬斥,但站在历史的高度回望,其对三国时代的巨大影响,绝非一个简单的“奸臣”标签所能概括。
这题,大有可为!
“时限,一个时辰。”主裁老儒的声音落下。
堂内瞬间陷入一片沉寂,六人都陷入了思考,不敢轻易动笔。
过了良久,程颐率先动笔。
他立意于“忠义”,引《春秋》微言大义,论述人臣之“诚”与“信”乃立身根本。
“仲达之失,首在失诚。受托孤之重,受先帝之恩,然其心已非纯臣,行已非忠义。内怀机巧,外示恭顺,此乃‘巧言令色鲜矣仁’之极致!其智谋权变愈深,其悖离大道愈远”
程颢则从“王道”的角度切入。
“仲达之才,可称一时之杰,其智谋权变,亦非常人所及。然其道非王,其术近霸。霸者,以力假仁者也八王乱起,中原板荡。此岂非霸术之祸,权谋之殃乎?故曰:治国平天下,当以仁心行王道,以诚意感天下,舍此而求霸术权谋,犹饮鸩止渴,遗祸无穷。”
一个时辰后,众人停笔,随后开始判卷。
而这次,“判卷团”的众人比此前的帖经、墨义、时务策要更加激烈地交换着意见,甚至争执的声音,在场之人都清晰可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