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东华门外,状元唱名!【求月票!】 (第3/3页)
士出身”,三甲至五甲曰“赐同进士出身”。
念到二甲,人群中又是一阵骚动,被点到名字者自是欣喜若狂。
然而,随着名次一路向下,大家却发现,殿试跟礼部省试,整体排名情况的变化还是很大的。
此前在省试中因更为耐寒而名列前茅的几位,排名都落到了二三甲的位置。
曾巩依旧站得笔直,当他的名字在相当靠后的位置才被念及时,他那抚须的手指微微顿了一下,随即恢复自然。
他的眼底深处确实掠过了一丝极淡的失落,但很快又被豁达所取代。
二十年了,曾巩早就没有了太多奢求。
甚至对于礼部省试为什么排名高,曾巩也心知肚明,一方面是因为他的老师欧阳修就是主考官,他写的是最正宗的古文体,必然得高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生活条件不好,无论如何严寒,他都常年穿单衣,所以比别人更能耐苦寒。
而这两个有利条件,殿试是都不存在的。
曾巩对周围的弟弟和妹夫们微微颔首,显然早已料到世事盈亏之理。
身旁的曾布等人见他如此镇定,也只好按下情绪。
而苏轼听到排名时,脸上的笑容则稍稍收敛了一些。
名次较省试确有很大落后,虽仍在高第,只是眉宇间那飞扬的神采终究淡了几分。
苏轼下意识地摸了摸还没变成一把大胡子但已颇为浓密的胡须,随即又释然一笑,低声对苏辙道:“寒暑无常,文章有命。”
只是这话语中,多少带了些自我宽慰的意味。
而苏辙的名次反倒是比省试上升了,他更感到高兴,在陆北顾身边絮絮叨叨道:“今日琼林宴上,当浮一大白!”
最为失落的恐是河南府的李寔。
省试第二的他,此次排名跌落甚多。
身为功臣贵胄之后,此刻脸上的笑容显得有些僵硬,虽然依旧保持着风度,向周围道贺的同乡拱手,但显然,那份勉力维持的平静下,难掩巨大的失望。
程颢、程颐等人的名次倒是没什么变化,而朱光庭等年轻士子虽然殿试排名相比于省试略有进步,但见到同乡没那么兴奋,便也都收敛起了喜色。
随着三甲唱毕,福建士子那边则是另一番吊诡气氛。
按理说,章衡高中榜眼,而林希、章惇、吕惠卿等人的名次亦较省试有大幅提升,基本上都在二三甲里,这正应该是一扫阴霾,扬眉吐气的时刻。
但这帮人各怀心思,表面上平时虽然过得去,心底里却谁也瞧不上谁,都觉得自己应该比别人排名高.故而虽然都拿了高排名,反而却肉眼可见地,都没那么高兴。
其中最不高兴的,就是章惇,他的面色几乎已经是铁青了。
陆北顾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心中亦是感慨万千。
殿试排名之变幻,果然如恩师宋庠所料,环境的影响消退后,各人真正的实力高下便清晰呈现。
好在有冯京的悉心指点,让他这个没有殿试经验的人,考试的时候就跟经历过了一次一样。
而且因为恩师宋庠的提前押题和不厌其烦的讲解,陆北顾对殿试出现的墨义新题型杂糅题,以及官家真正的喜好,都有着远超其他人的充足准备。
不然的话,光靠他自己,哪怕有着官家青眼,恐怕也未必能拿到这个状元。
不过这些想法,也就是在他自己的心头转了转。
毕竟,充足的考前准备本身也是科举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眼下东华门外他已是状元唱名,他就是当之无愧的大宋状元郎!
陆北顾深呼吸了一口气,压下心中翻腾的思绪,整了整衣冠。
唱名之后,便是前往集英殿觐见、进谢恩诗、官家赐袍、自东华门至期集所跨马游街、前往城西琼林苑赴琼林宴等一系列恩荣。
而他作为嘉祐二年丁酉科的状元,将是这一切当之无愧的中心!
并且,嘉祐二年丁酉科这张人才济济的千年龙虎榜,也会在史书上以“嘉祐二年陆北顾科”为名!
此刻,旭日凌空。
晨光彻底驱散了薄雾,金光洒满东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