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温禾其余的几个学生,没一个简单的 (第2/3页)
了,朔方虽需人口,却也不能让中原的根基受损,五千户既能为朔方补充劳动力,又不会影响中原民生,正是恰到好处。”
要知道,此前崔氏与王氏为表忠心,曾主动释放了近万户隐户。
这些人本是世家豪强隐匿的佃农,虽重获自由身,却因无田可种、无业可依,日子过得比从前更窘迫。
朝廷虽有心安置,却因土地分配方案未定,迟迟未能落实。
若是再拖延下去,这些隐户为了生计,怕是又要重新投靠世家,重归隐户之列。
这样一来又变成助长世家势力,于朝政不利。
而温禾所说的,恰好为安置隐户提供了出路。
中原的无田贫农中,本就有不少是新释放的隐户,让他们前往朔方定居,既能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又能为边疆补充人口,可谓一举两得。
这法子虽未明说“安置隐户”,却处处贴合实际需求,连房玄龄都忍不住点头,暗自赞叹这少年心思之细。
其实温禾心中清楚,这计策并非全然是他原创。
历史上李世民本就对流亡百姓格外重视,曾下诏规定“凡流亡百姓愿返回原籍者,由官府提供种子、农具,优先分配无主荒地,归附后三年内租庸调减半,因战乱失田者免征赋税至土地恢复耕种”。
他不过是在这基础上,加入了将士留边的环节。
而他之所以这么想,除了贴合当下需求,还因为他想起了安西军。
那些驻守西域的将士,正是因在当地成家立业、扎根边疆,才成了大唐最稳固的屏障。
也是大唐最后的脊梁。
可惜了,满城皆白发,忠骨埋他乡。
那些人最终还是没有等到援军的到来。
而他们也成为了弃子。
夏州与朔方不仅是水草丰美的牧场,更是北上抵御突厥、东出控制草原的战略要地,若是能在此处安排一支扎根型强军,长安便有了进可攻、退可守的缓冲带。
日后即便突厥再起波澜,也能从容应对。
李世民与百官并非想不到这层战略意义,只是在他们看来,待日后剿灭颉利、平定突厥,北方再无威胁,朔方的战略价值便会大大降低,无需投入过多精力经营。
可温禾心中清楚,历史上的长安,未来曾六次沦陷,每一次都与边疆防务空虚有关。
他虽无法改变王朝兴衰的大趋势,却想尽力为大唐筑牢这道北方屏障。
至于限定五千户的名额,除了担心中原人口流失过多,还有一层饥饿营销的心思。
越是限定名额,越能让百姓觉得这是难得的机遇,反而会更积极地报名。
若是敞开招募,反倒可能让一些人犹豫观望,甚至出现假意迁移、中途折返的情况,徒增朝廷成本。
李世民沉吟片刻,手指在龙椅扶手上轻轻摩挲,目光在孟周与赵磊身上来回扫过。
方才赵磊的迁移之策虽显稚嫩,却也能看出他有防患未然的意识。
孟周则能结合实际,提出将士留边的可行之法,二人各有优劣,若是加以历练,未必不能成为可用之才。
“既然你们二人都是温禾的弟子,那朕便给你们一个机会。”
李世民忽然开口,声音沉稳有力。
“朕允你们二人在夏州或朔方择一县,以‘行县令’之职治理,全权处置移民安置之事,给你们两年时间,若是两年后治理得当、流民安居,便去处‘行’之名,正式授职,若是做得不好,日后便安心在长安吧。”
后面那意思是,如果没有做好,那你们二人以后也就没什么前途了。
老实在长安教书吧。
这话一出,孟周与赵磊瞬间瞪圆了眼睛,脸上满是难以置信。
他们本以为殿试后最多能得个从九品的小官,却没想到陛下竟直接授予“行县令”之职!
要知道,夏州与朔方虽因刚归附、人口稀少被定为下州,所属的县也是下县,可下县县令的品级是从七品下。
即便加了“行”字,那也是正八品上。
所谓“行”就是代理或暂时的职务。
和后来宋朝的权知相同。
朝中百官也纷纷露出诧异之色,交头接耳的声音再次响起。
陛下对温禾的弟子,未免也太过器重了!
即便是世家子弟,想要得一个从七品下的文职,也需熬上三五年资历,孟周与赵磊不过是刚通过殿试的寒门举子,竟能一步登天,实在令人意外。
“陛下,这不太合适吧。”
温禾连忙出列,语气带着几分担忧。
“孟周与赵磊虽有想法,却从未有过治理地方的经验,移民安置之事关系重大,若是他们处置不当,不仅会耽误朔方民生,还可能引发动荡……”
他这话并非虚言。
移民安置涉及土地分配、赋税征收、纠纷调解等诸多事务,稍有不慎便可能激起民愤,甚至引发叛乱。
孟周与赵磊不过是两个二十出头的生瓜蛋子,让他们独掌一县之事,万一搞砸了,轻则丢官,重则可能掉脑袋,即便自己到时候求情,也难挽回他们的仕途。
“有何不合适?”
李世民打断他的话,语气带着几分不悦,却又透着几分坚定。
“当年汉武帝敢用十七岁的霍去病出征匈奴,创下封狼居胥的功绩,今日朕难道还不能用两个弱冠之人治理一县?”
温禾顿时语塞、
这怎么能比?
霍去病是天生的军事奇才,年少时便随卫青征战,有实战经验、
而孟周与赵磊,若不是自己穿越而来,怕是这辈子都只能做个普通书生,最多当个小吏,与霍去病根本没有可比性!
“启禀陛下,微臣愿往!”
就在这时,孟周忽然上前一步,躬身行礼,语气斩钉截铁,没有半分犹豫。
“臣虽无治理经验,却愿竭尽所能,不负陛下信任,不负先生教导!”
赵磊也反应过来,连忙跟上,语气同样坚定:“启禀陛下,臣虽位卑言轻,却也知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先生常教我们务实为民,臣愿与孟兄一同前往朔方,即便吃苦受累,也定要将移民之事办好!”
看着二人眼中的决心,李世民微微点了点头,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嗯,不错,有股子闯劲,温嘉颖的弟子,朕知道,都有这赤子之心,这也是为什么,朕愿意让他为太子启蒙的原因。”
“轰!”
这句话如同惊雷,在殿内炸开。
百官瞬间安静下来,脸上满是震惊之色。
他们竟忘了这件事!
温禾其余的几个学生,没一个简单的。
他不仅是吴生、孟周、赵磊的先生,还是太子、汉王李恪、卫王李泰、楚王李佑的启蒙老师!
眼下陛下让孟周、赵磊去朔方历练,分明是在为太子招揽人才、组建班底啊!
长孙无忌心头一震,深吸一口气,心中惊呼:“某竟然忘了这层关节!”
他此前还在琢磨陛下为何格外器重温禾的弟子,此刻才恍然大悟。
陛下这是在为东宫铺路!
未来太子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