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相互忌惮,不约而同反对议和!!! (第2/3页)
朱由检脸皮足够厚,摆烂的意志足够坚定;换成别的年轻帝王,被这些朝臣阴阳怪气地激将两句,怕是就要叫喳喳梗着脖子,要跟建奴干了。
后来,这群朝臣就“真香”了,朝廷有钱,他们就能拿到俸禄;不打仗,平时压力也没那么大,不用天天被皇帝咆哮,小日子反倒是过得有滋有味。
在这样的背景下,皇太极的议和信一路从锦州城祖大寿手里,传递到经略袁可立手中。
老头虽然感觉不对劲,但议和这样的大事,他也不敢扣下隐瞒,或者私自做决定。
所以这封信一直被传递到了皇帝手中,因为太敏感,走的是秘奏路线,没有经过朝廷。
朱由检看过之后,本来还想丢去给御厨当柴烧,但是一想,这他妈的不对劲啊!
别说辽东经略会被以“暗通建奴、私下议和”的谣言攻击,就是这帽子扣在他这个皇帝头上,也是遭不住的啊!
这件事情必须从重从急,拿到台面上说才行。
就像皇太极非常喜欢用“这个决定是诸贝勒一起讨论商量出来的结果”去堵阿敏的嘴,他也需要在这种重大敏感问题上分摊责任。
崇祯元年,十月十日下午,本来这天是辍朝日,朱由检正带着大女儿丑丑巡视她的弟弟妹妹。
如今,却不得不紧急召开朝会,以免夜长梦多。有道是“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黄泥掉裤裆,摄像头藏鞋底”啊!
皇太极这个野人,议和信倒是写得“骈四俪六”的,也不知道是不是让范文程代笔的。
鸿胪寺卿姜习孔在朝堂上大声宣读了皇太极的议和信,大致意思是:
皇太极即位后,常念及辽东战火绵延,百姓深陷苦难,心中悲痛难抑。
他爹努尔哈赤兴兵,实因饱受明朝边臣欺辱,迫于无奈才举旗反抗。
两国交战多年,军民死伤无数,这般惨状并非他与陛下所愿。
他向来仰慕中原礼仪文化,希望平息战事、安抚百姓。
当下局势而言,两国若持续征伐,只会徒增百姓苦难,于国无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