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把多尔衮吊在正阳门上 (第3/3页)
辽东因为高淮乱辽,与朝廷离心离德,百姓投向努尔哈赤,疯狂背刺明军,当内应,献城门,导致明军在辽东的坚城接连沦陷。又因为努尔哈赤杀无谷人、屠杀汉人,他们被迫选择回归大明的怀抱。
然而,起义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美好的生活,明军没有守住辽南,当初起义的百姓被建奴泄愤屠杀,复州城、海州城、金州城的百姓被屠戮一空,侥幸没死的也发配给披甲人为奴,拼命压榨,随时会死去,毫无安全感、毫无尊严可言。
这一次,他们又从奴隶变成了人,按理来说,他们应该是高兴的,可是,这一次明军又能够守多久呢?!鼓起勇气的奋起反抗的辽人死了,选择苟活的人缺乏认同感,身份混乱。辽人就是这样一个可恨、可怜、可敬、可悲的复杂群体。
北京城,朱由检没有等到袁可立回京述职,因为安顿移镇的东江镇百姓,安抚原本的辽南土著,安置朝鲜移民等事,千头万绪,老头放心不下别人,只能亲自坐镇辽南主持大局。
辽南缺官,朝廷却没有那么多热血沸腾,愿意前去任职的官员,一部分是怕死,但有的也不是怕死,只是人对于远离家乡、孤悬海外的本能性排斥而已。
袁可立不是没考虑过用朝鲜官员,结果发现朝鲜官员看似敬仰大明,处处效仿明制,但本质上却是完全不同的!
大明实行的是以“士农工商”为框架的宗法等级制度,形成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下的地主租佃制社会;而朝鲜,是他娘的奴隶制!
朝鲜的官员对百姓太狠了,简直就不把百姓当人,要是用这群人直隶辽南,怕是辽南的百姓又要倒戈向敌、喜迎王师了。没办法,袁可立只能再次向皇帝伸手摇人了。
朱由检心想,缺官那还不容易,开恩科呗,但一想,开恩科也需要时间,就算年初开,也好几个月后的事情了。朝廷的官员不是不愿意去辽南嘛,那就让那群举人去。
科举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明的举人太泛滥了,大部分人没官做,就算少部分关系比较硬,混了个一官半职,也会被进士出身的官员所鄙视,进步的空间十分有限。进士起步就是县令,一地的百里侯,生杀予夺,八面威风。
他于是下令,在京师九门张贴小广告,骗人去辽南。宣布,举人只要愿意去辽南的,当即授予官职,享受与关内官员同等薪资福利待遇,过年发红包,中秋节赏月饼。
每年绩效考成,选出排行前三十的官员,授予同进士出身。
年底有假期,允许回家,朝廷水师免费接送,干满三年可以选调回地方,干满五年可以进京当京官。
除了摇人以外,袁可立还让人把俘虏的多尔衮送到了北京。多尔衮这小子很有牌面,得到了朱由检的亲自接待。
朱由检第一眼看到多尔衮,心中突然冒出一句话来:“这他娘的十六岁?!”
与多尔衮一同送来的,还有他的那一身特制的镶白将军甲,朱由检抚摸着这副甲胄,生气地说道:“哎呀,怎么能这样子对待堂堂和硕贝勒呢,谁让你们把他的甲给扒了?!
扒了甲,谁认识他,谁又知道他是建奴旗主呢?!来人呐,给他披甲,用粗麻绳捆住双手,吊在正阳门上!!!”
啊?!多尔衮闻言愕然出声,他从小喜欢看《三国志通俗演义》,他还以为大明皇帝会给他来一出“义释敌将”的戏码,他刚刚还无比纠结,如果明帝以礼相待,他到底要不要归降,却没想到自己纯粹是自作多情!
多尔衮挣扎着、嚎叫着被拖了下去,不久之后,他被挂到了正阳门门额上,绳子深深勒紧他手腕的皮肉里,拴在垛口上,他整个人就这样悬挂在门洞上,晃啊晃。
城头上,朱由检还专门派了一队士兵给他喂饭,保护他不要那么快被百姓扔石头砸死,一旁的城墙上贴上告示,写明了多尔衮的身份,历数他本人和其父兄的罪行。
现在,京城的百姓虽然还没有直面建奴,对建奴的认知有限,但当年萨尔浒之战,从京营、蓟镇抽调了不少人,萨尔浒之战大明战死数万人,京师遍地白幡,加上辽饷收到了整个大明每一个普通百姓的头上,大家对于建奴还是非常憎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