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最后 (第2/3页)
心儿子死在自己前面,断了香火,英国公爵位后继无人,那他这一辈子至少一半存在的意义没了。
又相叙几句,张辅转身离去。
李显穆目视着英国公府的家丁卷起大旗,附从于张辅之后,马蹄声起落之间,扬起阵阵尘土,人影渐散。
……
“廷益。”
“师叔。”
李府之中,李显穆坐在上首,于谦坐在下手。
李显穆笑着勉励道:“此番师兄肩负着朝廷拆分南直隶的大事,你跟着师兄去南直隶要好好学、好好看,看看地方官吏是怎么办事的,等你从江南回来,我打算安排你去当县令。”
于谦不苟言笑沉声道:“小侄谨遵师叔教诲。”
李显穆笑道:“让你去做县令,没有什么抵触?”
县令是浊流官,事多、功小、升迁慢,上面没人可能一辈子就在县令位置上了。
相反京城的各种衙门,诸如六部等等,那升迁才叫快,而且位高权重,并且生活在京城,各方面条件都好,诸如翰林院,那才是真正的宰相储备之所在。
向来都是清贵之地。
于谦摇摇头道:“下去做县令可以造福一方,小侄求之不得。”
“好,我就知道没看错你。”李显穆欣喜道:“我记得你是永乐十五年的进士。”
“回师叔的话,正是,永乐十二年会试前,生了一场病,只能延后一届再考。”
“宋朝有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的说法。
如今选官的方式,各有说法,这很不好,日后我会向陛下建议,实行《大明官员选拔条例》,日后的阁臣,都要有大明基层工作经历。
不明白大明基层是什么样子的官,没有治理过一方的官,怎么能登上天宫呢?
州县、府、省的工作经历都要齐备才行,你从现在开始,不算晚。”
于谦闻言顿时一惊,迅速在脑海中计算了一下,按照他师叔李显穆的说法,若是要履历齐全的话,那即便是最快的速度:
县令(七品)——过渡职位——知府(四品)——过渡职位——布政使——侍郎/巡抚——尚书/内阁。
也要二十年的时间,但这只是最理想的情况,事实上是,一到布政使的位置,可能上面就没空位了,而且还要考虑守孝的情况,差不多要三十年以上。
如果三十岁中进士,那最年轻也要六十岁以上才能入内阁,这都快死了。
于谦有些茫然的望向李显穆,将自己的计算道出:“师叔,这是不是有些太过于苛刻了?”
李显穆无奈笑道:“朝廷要的是政绩,不是在下面磨时间,谁说迁转一定要三年了,当今内阁的几位阁臣之中,除了我之外,哪个是三年又三年迁转的?”
“是小侄眼界太低了。”
于谦顿时有些不好意思的恍然大悟,那些真正被关注的人才,哪一个不是特别提拔,当今的阁臣众人,其实升官最慢的反而是李显穆。
他是真的一步一步爬上来的,一桩桩功绩升迁。
其他的阁臣,都是在先帝朱高炽继位后,差不多三个月的时间,一个月的时候升两级,没到一年时间,就从正五品的大学士,升到了三品侍郎、二品尚书。
若真是朝廷看重的人才,完全可以将这个流程节省在十五年左右,足够了解民生疾苦以及熟悉六部事务,甚至连在地方和那些奸滑似鬼的胥吏勾心斗角也都学会了。
于谦自然不知道,李显穆还有更大的官员制度变更,只是还不到实行的时候,打算一步步来。
“你的性格我和你老师都看在眼中,人常言道过刚易折,可大明也不能没有你这样的人。
你且先按照我的路子去走,若是不成,就按照你老师给你安排的路去走,你这个性子确实适合做御史,若是十几年后,让你主掌都察院,巡查天下官吏,必然是一把神剑。”
这番话就完全是对子侄的安排,于谦闻言眉头上挑,当即感动道:“老师和师叔大恩,弟子没齿难忘!”
“你先随你老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