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大明世家五百年 > 第39章 财政

第39章 财政

    第39章 财政 (第1/3页)

    洪熙元年的这一次大明财政会议,根据皇帝的指示,要对过往六十年的大明全部梳理一遍。

    这是李显穆的建议——“纵然是个农民也知道对比一下往年和今年的收成,朝廷自然不能落下,这一年到底做的是好,还是不好,年底的时候算一下就知道了。

    往年江南粮食收成一千万石,若是今年没有天灾,可收成的粮食却少了很多,那是怎么回事呢?

    是不是江南官员不作为,还是哪里出了问题,地方以及户部,总该给出一个答案来。”

    皇帝一听就觉得非常好,笑道:“大明财政会议就该如此,要真正把一些问题暴露出来,而后才能解决。”

    是以今年在汇报的时候,各部门都比较谨慎。

    总体来说,洪熙元年的财政还是不错的,只是因为处理皇帝大丧、新皇登基以及一系列册封典礼,而导致财政赤字,这也都在众人的预料之中。

    毕竟去年刚刚大办过一次,谁也没想过今年就需要再办,如今在现代,这相当于一个国家连续办奥运会,还一点盈利都没有,对财政的亏空相当大。

    在听完各部门的汇报后,朱瞻基没有直接表态,首先将目光投向李显穆,“老师,你看看有没有什么要补充和想要问的?”

    李显穆轻咳了一声,先向皇帝行礼,而后望向众人,沉吟道:“方才诸位同僚所言,我都记在心中,的确是有些话想要说。

    一国之策,首在人,次在财。

    这便是首在吏治,吏治安则万民安,财之一字和解呢?

    不仅仅是收税,也在于怎么将这些税花出去。

    杜牧在阿房宫赋里面说的好啊,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暴秦的灭亡,难道和这样的挥霍无度没有关系吗?

    先贤说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诸位以为呢?”

    “阁老说的自然对,可先贤没说怎么用之于民啊,我们将赋税从百姓手中收取出来,再用回去,那当初为什么要收呢?”

    这话就算是有点刺了,李显穆并未觉得有什么不好,若是朝廷上,全是他这一派的人,那他真要找个地方自挂东南枝、或者找天上的爹求救了。

    朱瞻基再信任他,也一定会在朝廷上留下反对党的,这世上想要党外无党的,只有皇帝,这就是天无二日,民无二主。

    李显穆淡然道:“朝廷治理黄河、修建直道、秣兵历马、整顿军备、赈济灾民,这些都是用之于民,王尚书以为呢?”

    “阁老说的对,是下官见识短浅了。”

    对这一句下官,李显穆却没反驳,他是从一品,而且无论哪方面地位都在刑部尚书之上。

    李显穆没再回应,而是接着说道:“既然王尚书觉得我说的对,那便继续听好了。

    我是吏部尚书,我很清楚,若是吏治腐败,那朝廷的赋税,就用不到百姓身上,而是落在大大小小的官吏身上。

    整顿吏治,既要依靠吏部的选才,也要依靠都察院的监察,甚至依靠东厂、锦衣卫,但仅仅如此吗?

    我认为,不仅仅如此,而是要用严密的制度,让官员们尽量少见到钱,以及少挪移钱的用处。”

    不说其他官员,朱瞻基对李显穆这番话就非常的感兴趣,或者说作为一个皇帝,他对任何能够减少贪污的手段都非常感兴趣。

    “老师,你仔细说一说,恰好也讨论一下。”

    “首先就是某些事要专款专用,譬如现在要修建一座宫殿,户部给工部拨了两百万两白银,那两百万两白银怎么分配呢?

    建筑材料需要多少、人工餐食需要多少,一项项的都要提前都有计划,需要多少材料,譬如那些巨木需要多少,每根要花费多少,再比如宫殿顶上的琉璃瓦,需要多少块,每块又要多少钱呢?

    如果超过了很多怎么办?

    而且这笔钱不要直接给,比如打地基要多少,户部可以先拨一部分修筑地基,等到地基修建完毕之后,由朝廷从各部门派人过去查验,确认无误,而后再由户部拨下一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