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天子出逃 (第1/3页)
刘泽乘坐水军战船航行在蔚蓝的大海上,波浪起伏,水天相接,说不尽的瑰奇壮丽之美。糜家显示了庞大的财力,糜环的陪嫁船只,足有二十余只,当然了,船只与战船相比,小了点,在刘泽走后的第三天,也启程前往襄平。
到了襄平,自有一番热闹。戏志才、荀彧与鲁肃交谈,深相敬服。吉州平稳发展,有户三百八十余万,人口已经达到了一千五百多万。庞大的人口基数为刘泽可以提供相当数量的兵源。破乌桓,战三韩,灭扶余、挹娄、澻貊,征战鲜卑,获得的青壮以百万计,大多数在军队的看管下从事劳役,修路,挖矿等等,在刘泽派出的宣教郎的不断洗脑下,陆续有几十万人参加了吉州大军,被戏志才、荀彧打散了,编入部队。先后得到的各地,设立学校,使各地儿童免费入学接受教育。
刘泽作为穿越者,深深知道北方这些少数民族的厉害。自战国时期,与匈奴的征战持续了数百年,直到鲜卑崛起,匈奴远迁。三国归晋,五胡乱华,大汉文明即将不存;隋唐立国,突厥与唐朝角力;宋朝时,北有契丹、女真先后兴起,党项人建立了西夏政权,蒙古、满清先后并有华夏。刘泽自到襄平后,考虑过这些问题,汉武帝出兵匈奴,打的匈奴人远窜,霍去病取祁连、封狼居胥,战果不可谓不辉煌,为什么匈奴人又去而复返,屡次衅边呢?原因就在于,汉朝出兵的目的只是赶跑了匈奴人,并没有占领这些地方,使得匈奴人得以恢复元气。所以刘泽出兵后,不只是占领地方,还传播大汉文化,武力占据只能一时,只有文化上的认同,骨子里的归属感,才是长久之道。刘泽不遗余力的对占领地的残存百姓进行洗脑,传播文明,尤其是抓住儿童教育这一关。
刘泽与糜环大婚后,秋收已毕。李傕、郭汜互相攻伐,汉献帝仓促逃出了长安,到了河东郡安邑。河东太守张扬、兴义将军杨奉,卫护圣驾。可怜的汉献帝,百官所剩无几,天子威仪,荡然无存。
贾诩对张绣的一番话起到了作用,董卓麾下四大军阀,张济力量较弱,在李傕、郭汜的征战中,为了保存实力,跑到了并州,与贾诩联系,准备投靠刘泽。贾诩得报大喜,亲自越过弹汗山,到并州迎接。
刘泽接到皇帝逃出长安的消息,与戏志才、荀彧、鲁肃商议对策。刘泽深知奉天子以令不臣的重要性,曹老板就是以此举得天下人望,并有北方的。如今与几个智囊商议,迎驾不迎,怎么迎驾,接到圣驾,以何处为都城?戏志才道:“襄平遥远,然迎接天子,可收名望,明公当速发。”鲁肃的考虑又是另一番了,明公的实力已经足够强横,在自己心目中刘泽才是未来天子的不二人选,汉献帝来了,以明公的身份,肯定要让出不少权力,这样处处掣肘,不利于夺取天下。鲁肃于是说道:“明公并有三州,大军已有六十余万,天子东归,恐明公难以展足,虽收天下名望,然得失之间,不可不较。”刘泽道:“迎归天子,大义也,个人得失,岂能计较。”荀彧说道:“昔晋文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播越,明公首倡义兵,因襄平遥远,关山阻隔,未能远赴关右,然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