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加”“减”的做题方式 (第3/3页)
现了“迷茫”——我该干什么?
比起宣冲一上手只是役农这样初级部队的情况,他这是“傻瓜”式操作系统了。
遂,他拿着士官学院中学到的“操典”体系,中规中矩地操作。组织沿途燃煤,驻扎等后勤。
苏明在士官学院中学得最优异的课程就是后勤,这和他出身于商人家族相关。他自小对商贸货运工作熟悉。他知晓,学好后勤交通,就算自己在行伍中没被重用,但是在交通部有同学关系,这个也对家族商业有好处。
宣冲把这样一支部队交给苏明,与其说是让他带兵,倒不如是告诉他“先不要操心军事任务,他首先是一个运兵官”;“军队这一块只要做好维护工作。具体怎么打,参考蔡,恒两位将军意见。(潜台词:责任是这两个老手的)”
当然如果只是单纯的“运兵官”,那么苏明的权力大得不可思议。几乎就是当年戍帝的“湛卢营”在北线的翻版。但是苏明本人是“殚精竭虑”,不像当年湛卢营指挥官持宠而骄,在前线破坏和友军之间的团结。
宣冲把他安排在那里,就是利用他“精明商人”的特性,给他这么强的一支部队打底,是增强他话语权,展开商业工作,能够抓住雍水南岸的各个派系的利益。
在苏明抵达雍州后,宣冲立刻给他补了一封信。
宣冲:“雍州现在的情况,肯定会有一些摇摆声音;你的工作任务是尽量在经济上争取中立派系。”
在苏明领任务之前,宣冲和苏明讲得很明白:“稳住就是最大功劳,哪怕地盘丢了,战夔这样的巨兽损失了也没问题;只要蔡、恒两个将军能够带他们那本土力量撤回卧牛关一线,你(苏明)依旧是没有任何过错,我未来还会用你。如果蔡,恒两个将军叛变了,哪怕就算你守住雍水南岸地盘,崽啊,我对你会很失望。”
…“加”起来…
苏明部队抵达榆城后,作为守将的蔡,恒两将军都纷纷赶来了。在看到苏明带来的这支部队后,则是心里一突。
苏明在见到这两位将军后,立刻表明了“武飞”对这两人的高度信任;表示自己带来的部队是全部归两位将军差遣。这两位显然是感激涕零,当然这两人不会真的不懂事,不会直接把带来的战兽和铁甲部队给一分为二地分了。
蔡在思索一阵后,做出提议,自己来守住常郡,而恒将军和苏明则是在炉城做策应。
这样一来可以机动救援。说到这,蔡将军是瞧着苏明,显然想要知晓这位是否愿意承担这类略有风险的任务。
蔡作为本土派:如果苏明这支部队愿意承担一些有风险的任务,且任务圆满完成,才能安排到更重要的方向;如果不愿意,那就歇,到后线当个吉祥物!
戍帝当年麾下湛卢军,就是装备好,但是将领不愿意担责任。还不如在后面歇着,免得在前沿占据补给线。
作为前线守将,他们得知后线送来援军很高兴,但是看到后线送来这么一支吓死人的高质量部队后则是懵逼,一时间不知晓苏明和武源常什么关系,是来镀金还是干什么的。
…相对而言,赵诚做的题是“减法”…
武家军六百人的军事调动,对于雍水的本地民生没有任何影响。
但是北岸那边却是流血流泪,石壕吏们疯狂在乡里征丁,十年前还余有鸡豚,现在破瓦罐都被敲的叮当作响。
昊军的那两位将领在和赵城“劝诫”后,反而有了自我证明的干劲。
这两位昊军将领,在大营中施号发令的劲头,就和富二代回国来创业一样。
他们在雍水北岸仍然是传统战争动员,驱动官僚体系对本地进行大量粮草征集,而调过来的两路各两千人的兵团下乡搜刮壮丁后,开始各自膨胀为两万人一路,即本地十个民夫跟随外调的精兵。
这种如同征调劳役一样抽调民力,让雍水北岸那边怨声载道。以至于大量民户们连夜跑到雍水南岸。
因为这几年北岸百姓都清楚,南岸那边每天都有炊烟,并且还养着鸡,因为就连家雀儿都往那边飞。
遂,在昊国又要动兵前,就统统朝着南边跑了。
战前宣冲假设雍水南岸有摇摆派。但其实是:雍水南岸这边是并没有多少“归北派”的实际行动者。
宣冲的治理,怎么也比北边强太多。跟着昊国混那是三天饿九顿。归于劳广侯(宣冲)之治下,哪怕被征调劳役都是由官家安排食宿。并且还给工钱,回去后往往还能带一身新衣服。
以至于雍水北岸这几年出现这样的情况:乡里面一些游侠们假装差役,把劳役们征着,征着,就跑到南边工地上“混吃混喝”。以至于雍州本地民政官看到送来的劳役数量不对,怎么还多了?质疑下面的豪吏是不是榨干了民力?要是耽误农事可不好。
在军事沙盘上,武家军通过北边逃来的父老乡亲,已经完全知道北边军事行动的日期和地点。这场战事,基本上是单向透明。
跨时代的士官体系正在精密运作起来。时隔五年,第三次雍水战争打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