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红楼:金戈铁马横扫八方 > 番外二 慈晖永驻·贾母寿终正寝记

番外二 慈晖永驻·贾母寿终正寝记

    番外二 慈晖永驻·贾母寿终正寝记 (第1/3页)

    至治十八年,冬。

    初雪,来得比往年更轻柔些。

    细雪如絮,悄无声息地覆盖了宁荣二府的亭台楼阁,将往日喧嚣都敛入一片静谧的莹白之中。

    荣庆堂内,地龙烧得依旧暖和,驱散着冬日的严寒,却驱不散弥漫在空气中的药味和一丝若有若无的沉暮之气。

    贾母已缠绵病榻多日,这几日更是昏睡的时候多,清醒的时候少,府中上下无不悬着一颗心。

    鸳鸯更是衣不解带地守在榻前,寸步不离。

    这日清晨,天色微亮,鸳鸯照例用温热的帕子,极轻极轻地替贾母擦拭脸颊和双手。

    看着老太太消瘦凹陷的面颊,鸳鸯鼻尖一酸,强忍着才没让眼泪掉下来。

    就在这时,她忽然听到一声清晰的呼唤:

    “鸳鸯。”

    这声音......中气十足,更是清晰明了,全然不似连日来那般虚弱无力!

    鸳鸯手一颤,帕子差点掉落,她猛地抬头,对上了贾母已然睁开的双眼。

    那双往日浑浊疲惫的眼睛,此刻竟是异常的清明,甚至带着一点久违的精神,脸上也透出一种十分醒目的红晕。

    鸳鸯的心猛地一沉,像是骤然坠入了冰窟。

    她作为服侍老太太的大丫鬟,又得了太医私下的嘱咐,哪里不明白这景象意味着什么?

    回光返照……前些日子太医诊断时说了,老太太已然油尽灯枯,大概率熬不过这个冬天了,临终前或有此象,看似好转,实则是......大限将至的征兆。

    瞬间,鸳鸯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视线迅速模糊起来。

    贾母看着她这副模样,却是轻轻笑骂了一声:“傻孩子,好端端的,哭什么?我今日觉得身上松快了许多......是好事!”

    鸳鸯闻言,慌忙用袖子用力擦了擦眼睛,强挤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没......没哭,我是......是为老太太高兴!您能好起来,我比什么都开心!”

    贾母目光温和地看了她一眼,没有戳破这拙劣的谎言,转而将视线投向窗外,望着那簌簌飘落的雪花,眼中流露出欣赏与宁静:

    “去,把孩子们都叫来吧。这些时日卧病在床,闷得慌。今日雪景这般好,该是一家人聚在一处,好生说说话。”

    “......是,老太太。”

    鸳鸯应了一声,声音发紧。

    强忍着几乎要决堤的悲痛,替贾母掖了掖被角,转身退出内室。一走出帘栊,她的眼泪便再也控制不住地汹涌而出。

    一把拉住门外候着的小丫鬟,声音急促而带着哭腔:

    “快!快去!禀告老爷太太们,还有王爷、宝二爷,所有在京的主子,就说老太太醒了,精神头很好,想见大家,让他们......让他们即刻过来!快!”

    小丫鬟见鸳鸯如此情状,虽不明就里,也知事态紧急,飞也似的跑出去传话了。

    望着小丫鬟们远去的背影,鸳鸯靠在冰凉的柱子上,眼泪止不住的流,无声抽泣!

    消息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瞬间在贾府上下激起了层层涟漪。

    贾政书房内。

    因贾母病重,贾政更甚至连带着荣府一众子弟都告假在家侍疾。

    书房里炭火噼啪,却暖不透贾政、贾环、贾兰祖孙三人沉重的心事。

    摊开的时文集注无人翻阅——

    脑海中尽是太医“油尽灯枯”、"回光返照"的判词,令所有科举筹划都失了颜色。

    这时急促的脚步声打破沉寂。

    小丫鬟煞白着脸闯进来:"老太太醒了!精神头极好!"

    "啪嗒"一声,贾环的茶盖摔得粉碎,贾兰霍然起身,贾政撑着桌案的手背青筋暴起。

    三人脸上最后一丝血色霎时褪尽。

    更来的,总要来了!

    "快去东府请敬大爷和赦老爷!"贾政嘶哑的声音带着破音,"环儿,兰儿,随我去荣庆堂!"

    话音未落,他已踉跄着冲出书房。贾环、贾兰慌忙跟上,三人的身影跌跌撞撞消失在廊下风雪中。

    ......

    蘅芜苑内

    薛宝钗正看着丫鬟给女儿蕙姐儿穿冬衣,闻讯手指微微一僵。

    她迅速稳定心神,对同样脸色发白的宝玉道:

    “二爷,既是老太太想见我们,我们得快些过去,别让老人家久等。”她顿了顿,又轻声补充,“带上蕙姐儿吧。”

    贾宝玉早已慌了神,只知连连点头。

    其他地方, 贾琏扔下了正在核对的年礼单子,王熙凤也立刻从理事的花厅赶回。

    ......

    五军都督府,签押房内。

    贾玌正与几位水师将领对着巨大的海疆图指划,商议着来年开春后靖海舰队的巡航路线。

    亲卫统领林宇悄无声息地快步走入,在他耳边低语了几句。

    贾玌拿着朱笔的手骤然一顿,笔尖的朱砂在图纸上洇开了一个小小的红点。他面色不变,但眸色瞬间深沉如海。

    “今日议事到此为止。”他放下笔,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诸君且回,具体方略,容后再议。”

    众将领见他神色,虽不明具体缘由,也知必有要事,纷纷肃然领命,躬身退下。

    贾玌不再多言,抓起搭在一旁的大氅,大步流星地向外走去,玄色蟒袍的衣角带起一阵冷风。

    ......

    堂内,炭火烧得正旺,药味似乎也被新换的百合香冲淡了些。贾家子弟几乎都已到齐,济济一堂,却无人喧哗,空气中流动着一种刻意压抑的安静。

    贾政、王夫人携宝玉、贾环、贾兰、以及薛宝钗、立在左侧;贾赦、邢夫人携贾琏、贾琮、以及王熙凤着巧姐儿和莳哥儿站在右侧;

    再是稍远一些的,便是贾敬、贾梁氏、林黛玉以及被禁足的贾珍和贾蓉、秦可卿与贾蔷站在一处。

    小小的贾英被林黛玉牵在手中,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张望着满堂神色凝重的大人们,见实在无趣,便挣脱林黛玉的手,跑到待在贾蓉与秦可卿身后的贾桢(小平安)身旁。

    贾母靠在暖榻上,背后垫着厚厚的软枕,目光缓缓地、逐一地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眼神慈和清明,仿佛要将每个人的模样都深深地刻印在心里。

    她看着这济济一堂的儿孙,脸上渐渐漾开一个欣慰又带着些许感慨的笑容:

    “呵呵呵......好啊,好......看来今儿个,咱家的人,可都来齐了......”

    她话音微微一顿,目光又在人群中仔细巡睃了一遍,像是确认着什么,随即轻轻拍了拍自己的额头,带着一丝自嘲的笑意:

    “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