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谋划!两小只的野心! (第1/3页)
北伐大军出征的消息,像一道惊雷滚过大明的疆域,震动了天下。
从南京城的朱雀大街到北平的德胜门,从江南的水乡小镇到塞北的边关驿站,无论官民,都在谈论这桩大事。
驿站的快马日夜不停地奔忙,将“徐达挂帅”、“大军开拔”的消息传到每一个角落——茶馆里的说书人把徐达、李文忠的战绩编成新段子,拍着醒木讲得唾沫横飞;乡野间的老农对着田埂叹气,念叨着“愿老天爷保佑将士们打胜仗”;连孩童都拿着木棍当长枪,在村口模仿大军出征的模样。
北平城外,出征的场面更是撼天动地。二十万大军列成方阵,甲胄在阳光下亮得晃眼,长枪如林,旌旗似海,“明”字大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徐达披甲立马,银须飘动,身后的李文忠、冯胜同样戎装在身,气势凛然。
三声炮响过后,大军如一条钢铁巨龙,缓缓向北推进,马蹄声、脚步声、车轮声交织在一起,沉闷如雷,连大地都在微微震颤。
而在大明的朝堂之上,文武百官更是卯足了劲:户部盯着粮草调度,生怕前线断了供给;兵部核查军械清单,确保刀枪锋利、甲胄坚固;连刑部都严阵以待,严查通敌奸细。
整个王朝仿佛凝成了一股绳,从朝堂到乡野,无不为这场北伐绷紧了神经。
因为所有人心里都清楚,这绝非寻常的边关征讨——这很可能是大明最后一次大规模北伐,目标只有一个:彻底捣毁北元汗廷,将这苟延残喘的前朝正统连根拔起!
自洪武元年定都金陵以来,北元残部就像扎在北疆的一根刺,时不时南下袭扰,抢粮、掠地,让边关百姓不得安宁。
皇帝陛下几次出兵,虽重创了他们,却没能斩草除根。
而这一次,朝廷动用了二十万精锐,派出了徐达、李文忠这样的开国元勋,摆明了是要毕其功于一役。
若是成了,北疆可保百年安稳,草原上再也不会有敢与大明叫板的势力,那些流离失所的边民能重返家园,开垦荒地;若是败了,北元残部必会卷土重来,气焰更盛,届时不光边关糜烂,连中原腹地都可能受牵连。
所以,上到帝王将相,下到贩夫走卒,没人敢掉以轻心。
北平城里的粮官夜里抱着账簿睡,生怕算错了一粒米;大同关隘的士兵攥紧了手中的枪,眼睛瞪得像铜铃;就连江南的绣娘,在给士兵缝冬衣时,都特意把针脚缝得更密些——谁都想为这场关乎王朝根基的大战,添上自己的一分力。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既紧张又期盼的气息,仿佛整个大明都在屏息等待:等待那支钢铁洪流踏破漠北,等待捷报传来的那一刻,等待北元的旗帜彻底倒下,让“大明一统”的名号,真正传遍四方!
这不仅仅是一场战争的开始,更是大明向天下宣告自身力量的时刻——历经开国之战的磨砺,这个新生的王朝,终于要彻底扫清北境的阴霾,让“大明”二字,真正响彻长城内外、草原南北!
消息顺着海河的水脉传到天津时,朱雄英正蹲在码头帮渔民分拣鱼获,手里还沾着鱼鳞的腥气。
一听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