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 老朱的欣喜!军校制度落地! (第2/3页)
招生、教学、考核,都得由军方说了算,免得他们瞎掺和,把学校变成官场。”
这其实正是朱高炽担心的地方。
为什么好好的武举,刚开始还办得有声有色,能选出些实在的武将,结果到了大明中后期,就彻底流于形式了呢?
考的内容越来越虚,要么是拉弓射箭走个过场,要么是默写几句兵书凑数,选出来的人大多是文官推荐的亲信,真正有本事的寒门子弟根本没机会。
还不是因为这些文臣缙绅在背后使坏。
他们打心底里瞧不上武将,觉得武将就是“卑贱武夫”、“泥腿子丘八”,不配与他们同朝为官。
他们巴不得彻底斩断武将勋贵的传承之路,把兵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这样就能随心所欲地摆布军政,让武将永远只能听他们号令,被他们踩在泥地里。
武举刚办时,朝廷还需要武将打仗,文臣不好过分插手;等天下安定了,他们就开始动歪心思——改考试内容、安插自己人、克扣武举出身官员的升迁机会,一步步把武举变成了摆设。
这样一来,武将群体没了新鲜血液,只能越来越弱,文臣就能彻底掌控朝堂,这正是他们最想看到的局面。
老朱点头:“准了!就由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共管,文官一概不许沾边!”
太子标笑着补充:“高炽,你想让谁当副校长?总得有个具体管事的人。”
朱高炽想了想:“大将军与大都督都是军中威望高的,不如让他们俩轮流管着日常事务?大将军沉稳,能定规矩、掌大局;大都督机敏,善变通、抓细节,两人搭配再合适不过。再请些退下来的老将当先生,比如王弼将军,他在捕鱼儿海亲斩北元太尉,这等临阵决断的本事,实战经验丰富得很,肯定能教出好徒弟。”
“这些为国征战的老将军,就算解甲归田了,不能再骑马上阵,胳膊腿不如当年利索,大明也不能忘记他们做出的功勋与贡献。所以聘请他们为军校的荣誉师长,让他们把这辈子攒下的战场门道、治军心得,都掏出来教给后生晚辈。对这些老将而言,这既是朝廷没忘了他们的证明,也是让自己的本事能传下去的机会,无疑是一种殊荣。”
“再者说,有这些老将坐镇,军校的分量也更重。学生们听着他们讲当年冲锋陷阵的故事,看着他们身上的伤疤,自然会生出敬畏之心,学起来也更用心。老将军们看着一群年轻娃子想学本事、想保家卫国,心里也能舒坦些,不至于觉得自己成了没用的闲人。”
徐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