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 鸿门宴?原来是殷商后裔! (第1/3页)
美洲金陵湾的沙滩上,篝火如星,将夜幕下的港湾映照得一片通红。
自李景隆、徐增寿率先遣队在此建立据点后,经过两个多月的磨合,大明水师与周边的“殷遗部”终于放下了最初的戒备,一场酝酿已久的盛大宴会,正在沙滩上热闹上演。
没错,他们接触的这个土著部落,疑似当年逃亡美洲的殷商后裔。
在美洲这片富饶广袤的土地上,确实生活着一批在殷商时期便迁移过去的殷商后裔,他们与大明人一样,同属炎黄子孙,血脉里流淌着华夏先民的基因。
关于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起源,历来有两种主流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印第安人是古埃及地区的黄种人,沿着北大西洋暖流乘船抵达美洲后繁衍的后裔,且强调后世的埃及人多为外来族群后裔,与古埃及黄种人并无直接血缘关联。
另一种说法则指出,印第安人源自东亚地区,先祖通过亚洲与美洲之间狭长的白令海峡迁徙而来。
对比来看,第二种说法显然更具科学依据。首先,白令海峡最窄处仅几十公里,在第四纪冰期,海平面下降导致海峡底部裸露,形成连接亚、美两洲的“陆桥”,即便在非冰期,寒冷季节海峡也会结冰,先民完全可徒步或借助简易工具穿越;而古埃及与美洲相隔万里大洋,在缺乏成熟航海技术、导航设备与大型船只的古代,仅靠原始船只顺着北大西洋暖流抵达美洲,可能性微乎其微,途中的风暴、洋流、物资短缺等问题,足以让迁徙队伍覆灭。
其次,从外貌特征来看,印第安人与东亚人高度相似——同属黄种人,拥有黑色直发、黑色瞳孔,面部轮廓平缓,颧骨略高,鼻梁中等,与古埃及地区留存的先民形象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外貌上的一致性,暗示着二者可能源自同一族群。
更关键的是,现代基因学研究为第二种说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通过对比印第安人与东亚人的基因序列,发现二者在Y染色体标记、线粒体DNA等关键遗传位点上高度吻合,存在共同的基因祖先标记,这意味着双方在血缘上有着紧密联系,绝非偶然相似。
此外,从文化遗迹与传统习俗中,也能找到诸多华夏文明的影子。考古人员在印第安人遗址中,发掘出与殷商时期相似的玉璋、玉璧等玉器,而印第安人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