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章 土豆成熟!满朝文武都来了! (第2/3页)
口,便见銮驾仪仗浩浩荡荡地排开,明黄色的龙旗在风中飘扬,格外醒目。
朱元璋身着明黄常服,龙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他大步走在最前,往日里因徐达病逝而紧锁的眉头此刻已完全舒展,脸上没了半分伤感,取而代之的是难以掩饰的急切,连步伐都比平日里快了不少;马皇后身着素雅的宫装,领口绣着精致的缠枝莲纹样,在宫女的搀扶下紧随其后,眼神温和却满是期待,目光不住地往温室里张望;太子标走在一旁,手中还攥着一份未看完的奏折,奏折边角被他捏得有些发皱,显然是接到消息后,连奏折都没来得及看完,便立刻赶了过来。
更远处,满朝文武身着各色朝服,沿着官道两侧整齐地排成两队,远远望去,像是两列色彩鲜明的长队。
翰林院的老臣们捧着厚重的典籍,典籍封面的烫金文字在阳光下泛着微光,他们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书页边缘,眼神里满是审慎与疑虑。
这些老臣一生钻研经史,笃信“天朝上国”的物产远超四方蛮夷之地,对这来自美洲的“异域粮种”始终存着几分轻视,总觉得“化外之物难登大雅”;户部的官员们则紧紧攥着手中的账本,账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各地的粮赋与赈灾数据,他们眉头微蹙,心中满是矛盾——既盼着这粮种真能高产,好缓解各地的赈灾压力,让户部不用再为粮食短缺发愁,又怕实际产量不及预期,打乱后续的粮赋规划,甚至还要浪费更多人力物力去收拾烂摊子;工部的官员们目光则紧紧盯着温室的玻璃架构,一边琢磨着这“玻璃保温之法”能否推广到北方,帮助北方作物抵御寒冬,一边也对作物产量暗自存疑,总觉得这看似脆弱的玻璃棚,养不出能亩产二十多石的粮种。
自朱高炽带着美洲粮种从海外归来的消息传开,朝中的质疑之声便从未断过。
早朝时,常有翰林院的老臣出列直言:“化外之地多蛮夷,其物产岂能与中土历经千年培育的稻麦相较?这所谓的‘高产’,怕是世子殿下被海外蛮夷蒙骗,或是为了邀功而夸大其词!”
私下里,也有不少官员聚在一起议论,觉得水师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海外寻粮,不如将这些资源投入到中原现有田地的开垦与水利修缮上,“深耕本土,方能长治久安”的说法在官员间流传甚广;甚至还有些保守的官员担忧,若盲目推广这些异域作物,恐会“坏了中土的农脉”,打乱传承千年的耕作体系,引发更大的灾祸。
毕竟“中土为天地中心”的观念已在众人心中根深蒂固了千年,从朝堂到民间,所有人都早已习惯了以水稻、小麦为主的耕作体系,对于一片从未听闻、只存在于传闻中的“蛮荒之地”,实在难以相信那里能产出比大明培育千年的作物更高产的粮种。
在他们看来,“天朝上国”的一切都应是最好的,海外蛮夷之地的物产,顶多只是些新奇玩意儿,绝不可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