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章 历练!朱雄英的成长! (第1/3页)
接下来的日子里,朱高炽与朱雄英没有丝毫停歇,带着农官团队与粮种,循着此前规划的路线,逐一前往辽东各卫所军堡。
两人皆是十七八岁的年纪,却丝毫没有皇子皇孙的娇气——每日天不亮便起身,骑马穿梭在各军堡之间,遇到难走的山路,便下马步行,靴底磨破了也不在意;到了屯田区,更是直接挽起衣袖,跟着军民一起翻地、播种、搭建育苗棚,手把手教大家识别土豆芽眼、掌握玉米播种的间距,连如何给红薯秧苗扦插、如何预防低温冻害,都讲解得细致入微。
在定辽左卫的试验田,朱高炽蹲在田垄间,亲自示范如何将土豆种薯切成带芽的小块,叮嘱军民:“每块种薯必须带两个芽眼,这样出苗才齐;切好后要在伤口上裹一层草木灰,既能防虫害,又能促进生根。”
朱雄英则在一旁拿着木尺,帮军民测量玉米播种的行距:“行距要留三尺,株距一尺半,这样通风好,玉米才能长得粗壮,不招病害。”
军民们围在两人身边,听得认真,时不时提出疑问,朱高炽与朱雄英都耐心解答,连最年长的老农都忍不住感叹:“殿下们懂的比咱们这些种了一辈子地的人还细,有你们在,咱们心里踏实!”
到了宽甸卫的山地,两人又跟着军民一起开垦坡地,指导大家挖鱼鳞坑——这种坑能存水保土,最适合种植红薯。
朱雄英握着锄头,帮一位老军垦挖坑,老军垦感动得眼眶发红:“太孙殿下,这活儿粗,哪能让您动手!”
朱雄英却笑着摇头:“军民同劳,才能把地种好。您年纪大了,歇会儿,我来帮您。”
朱高炽则在一旁查看红薯秧苗的长势,发现有几株秧苗叶子发黄,立刻让人取来草木灰兑水,教大家给秧苗施肥:“红薯喜钾肥,草木灰就是最好的肥料,这样浇下去,不出十天,叶子就能变绿。”
每到一处卫所军堡,两人都受到了军民最热烈的拥戴——定辽右卫的军民自发提着刚煮好的土豆粥,送到他们面前;沈阳中卫的孩童们捧着自家晒的玉米干,围着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