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章 欣慰!从反对到支持! (第2/3页)
绝不强制迁徙,只在北方三省设招募点,专门招募无地农户与流民。凡愿意去辽东的,朝廷不仅每户分二十亩良田,还免五年赋税,赠送足够的土豆种薯、玉米种子和铁犁、锄头;路上派军队护送,每五十里设一个驿站,提供口粮、热水和医药,确保没人饿肚子、没人因伤病掉队。”
“第二,在辽东提前准备安置事宜。孙儿已让人在辽阳、沈阳周边规划了十个安置村落,现在就组织工匠和归顺的外夷部落搭建房屋,先打好地基、盖好屋顶,等百姓到了,只需简单修缮就能入住;同时开垦出万亩备用粮田,提前种上一季土豆,等移民到了,正好能收获第一批粮食,不用等春耕就能有饭吃。”
“第三,化解移民与外夷的矛盾。挑选熟悉农事的农官,现在就去教归顺的女真、蒙古部落耕种技术,让他们先掌握大明的农具用法。等移民到了,让外夷部落帮忙带路认地,教他们识别辽东的气候、土壤,一来二去熟悉了,自然不会起冲突。”
朱标听着,脸上渐渐露出笑容,语气里满是赞许:“高炽说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粮种增产是好事,但好事背后的隐患必须提前化解。现在看来,移民辽东确实是眼下唯一能兼顾北方安稳与辽东开发的法子——既给北方百姓找了条活路,又能让辽东的土地活起来,还能加强边境防御,一举三得。只是此事事关重大,还需仔细谋划,绝不能再走洪武三年的老路,每一步都要稳扎稳打。”
老朱也欣然点头,眼中的赞许毫不掩饰——从最开始反对移民,到被说透人地矛盾与人口疯涨的隐患,再到如今认可这长远谋划,他心里比谁都清楚,朱高炽这胖小子的能力远超出同龄子弟。
别的宗室子弟要么盯着眼前的封地利益,要么只会按部就班执行政令,可朱高炽却能跳出“解决眼前问题”的局限,透过粮种增产看到人口隐患,透过北方灾荒看到环境与人口的深层矛盾,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眼光,连朝中不少老臣都未必具备。
更难得的是,他不仅能看到问题,还能拿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从自愿招募、沿途保障到辽东安置,每一步都考虑到了百姓的安稳与朝廷的风险,既避开了洪武三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