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章 泪流满面!流民王二的辽东路! (第1/3页)
王二是在兖州府衙门口的墙根下,第一次看到那张改变他命运的皇榜。
那天他正蹲在街角啃半块干硬的麦饼,听旁边识字的秀才念着“辽东分田、免五年税、送农具房屋”,手里的麦饼“啪嗒”掉在地上都没察觉。
他这辈子,从河南老家遭了旱灾、地里颗粒无收后,就带着妻子孩子逃荒到山东,这三年来,要么给地主家当佃户,种着三亩薄田,收成交了七成租子后,剩下的连全家温饱都难凑够;要么就跟着流民乞讨,看尽了别人的白眼,饿肚子是常有的事。
他最盼的就是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不用再看地主的脸色,不用在交租时被苛扣,不用怕天旱绝收后被地主赶出门;能在地里种上土豆、玉米,看着庄稼长得郁郁葱葱;能让媳妇儿不用再缝补破旧的衣服,能让孩子顿顿吃上饱饭,不用再啃干硬的麦饼,不用再因为饿肚子哭闹;能有个安稳的家,不用再颠沛流离,不用再担心明天住在哪、能不能吃上饭。
“俺要去!”王二几乎是跳起来,拉着同样震惊的媳妇儿,揣上仅有的户籍文书就往登记点跑。
队伍排了半条街,他攥着文书的手心里全是汗,直到官差在名册上写下“王二,家三口,自愿迁往辽东”,给他发了一块写着编号的木牌,他才敢相信这不是做梦。
三日后,王二带着媳妇儿和五岁的儿子狗蛋,背着打包好的粗布行李,赶到了兖州府的集合点。
远远就看见成片的临时棚屋,官差和衙役正忙着给流民们发粮食——每人每天两斤小米,老人孩子还能多领一个窝头。
“先歇着,等凑够一百人就走,有兵护送!”官差笑着递过一袋小米,王二接过时,感觉那袋子沉得像块金子。
同行的还有二十多个兖州本地的流民,都是没地的佃户或逃荒来的。
第五天清晨,一队身着铠甲的卫所士兵来了,领头的百户嗓门洪亮:“都跟上!路上有驿站,管吃管住,丢不了人!”
王二牵着狗蛋,跟在队伍中间,心里踏实得很——以前逃荒,怕土匪怕饿肚子,如今有兵护送,还有官府管饭,这路走得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安心。
出了兖州府,往登州港口去的路走了十二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