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替嫁嫡女:虐渣打脸不回头 > 第73章 锦屏诗会

第73章 锦屏诗会

    第73章 锦屏诗会 (第2/3页)

该来的,只是想着听雪阁的海棠开得正好,便来凑个热闹。“

    陈若琳正要说话,忽听阁内传来一声惊呼:“哎呀!我的墨!“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湖蓝裙裾的身影跌坐在案前,腕间南珠手钏散了一地——正是苏若蘅。她面前摊开的宣纸上,只写了半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墨汁却顺着桌角滴到了新做的湘绣裙上,洇出个深褐色的圆斑。

    “若瑶妹妹这是怎么了?“李尚书家的三姑娘李昭容掩唇轻笑,“莫不是见了苏姐姐,紧张得手都抖了?“

    苏若瑶涨红了脸,正要反驳,却见苏挽棠已走到案前。她蹲下身,用帕子轻轻擦去裙上的墨渍:“妹妹莫急,这墨是松烟墨,最是去得。你且把帕子浸在茶里,再搓一搓便好了。“她抬头时,目光落在苏若蘅腕间的南珠手钏上,“这手钏倒是精致,可是用了南海进贡的东珠?“

    苏若瑶一愣,下意识点头:“姐姐好眼力,这是母亲上月托人从广州带回来的...“

    “可这珠子的光泽不对。“苏挽棠指尖轻轻叩了叩手钏,“真正的东珠该是莹润如玉,带着淡淡的粉晕。你这串...倒像是染了色的蚌珠。“

    阁内霎时安静下来。苏若瑶的脸瞬间惨白,李昭容的笑声卡在喉咙里,陈若琳端着的茶盏“当啷“落地。

    “你胡说什么!“苏若瑶尖叫着后退两步,“这是母亲花了三百两银子买的,你...你分明是故意污蔑我!“

    “妹妹若不信,可请珠宝行的掌柜来验。“苏挽棠站起身,拍了拍裙角的灰尘,“我母亲当年在金陵珠玉行当过掌事,教过我辨认珍珠的法子。“她目光扫过众人,“真正的东珠产自合浦,需得在月光下养足三年,所以才有'月满珠圆'的说法。而染色的蚌珠,虽看着光鲜,却经不得水洗——妹妹若是不信,现在蘸点茶水擦一擦,便知真假。“

    苏若瑶颤抖着伸手去擦,刚碰到水,手钏上的“东珠“便褪成了灰白色。她尖叫一声,手钏“啪“地掉在地上,滚出好远。

    “够了!“

    一声冷喝从阁后传来。众人回头,只见尚书夫人扶着丫鬟的手站在廊下,鬓边的翡翠簪子在阳光下泛着冷光:“苏若瑶,你又胡闹了!又在这丢人现眼。“

    “苏大姑娘。“尚书夫人上下打量着苏挽棠,目光在她腕间的铜铃上停了一瞬,“我听说你前几日去了玉佛寺?可还安好?“

    “托夫人的福,平安无事。“苏挽棠垂眸行礼,“只是玉佛寺的钟声太响,震得人有些头疼。“

    阁内众人面面相觑。她们原以为苏挽棠被“克夫“的名声拖累,又经历了玉佛寺那场爆炸,必定狼狈不堪。可此刻站在她们面前的女子,月白裙衫纤尘不染,腕间铜铃随着呼吸轻响,连眼尾的泪痣都淡得像画上去的——哪里像个“草包“?

    “既然苏大姑娘来了,便一起题诗吧。“尚书夫人指了指案上的空白笺纸,“今日主题是'春归',要写出新意才好。“

    众人立刻围到案前。陈若琳提笔便写:“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李昭容紧随其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苏若瑶躲在角落抹眼泪,哪里还敢动笔。

    苏挽棠站在案前,望着窗外飘落的海棠花瓣,忽然想起母亲临终前说的话:“阿月,这世间的规矩都是人定的,可人心...总该留一处柔软的地方。“

    她提起狼毫,在笺纸上写下:

    “残红逐水过西墙,犹记庭前旧海棠。不是东风无计留,人间总要待新芳。“

    写毕,她将笔递给小桃,转身时袖中铜铃轻响。众人凑过来看,只见字迹清瘦如竹,意境却深远得很——前两句写海棠零落,后两句却转折说“不是东风不留,只是要等新芳“,暗合春归的主题,又隐含着对旧事物的释然。

    “好一个'人间总要待新芳'!“一直沉默的老学士抚须赞叹,“苏姑娘这诗,比那些只写风花雪月的,不知高明了多少倍。“

    陈若琳的脸涨得通红,李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