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不同的应对方式 (第1/3页)
日子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深秋,车子在清晨稀疏的车流中穿过秋霜覆盖的街道,驶向城郊那栋不起眼的灰色建筑群。
这里,是王启明教授的“极限辐照材料验证平台”的科研基地。
王启明没有在休息室等待,而是直接站在了试验平台巨大的观察窗外。
平台内部,模拟着聚变堆芯的极端环境——高温、强辐照、中子流。
他面前的屏幕上,定格着那诡异的现象:
一层仿生蜂巢结构的多层复合材料的某个关键界面区域,在达到特定压力阈值时,并非预期的韧性形变或脆性断裂。
而是出现了一种瞬间的大幅度、似乎可逆的“塌陷”,如同一个紧绷的弹簧瞬间失去了所有刚性,随后又部分恢复。
这“伪弹性崩溃”完全超出了材料力学的经验模型范畴,旁边还滚动着“改性剂量产瓶颈”的提示。
“洛总,您看。”
王启明声音低沉,透着研究遇到死胡同的凝重,他习惯性地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眼睛布满血丝:
“微观尺度我们捕捉到了结构畸变,但宏观的物理场模型失效了,尤其在这个瞬态阶段,现有的非线弹性本构方程…完全不适应。”
洛珞凑近观察窗,鼻尖几乎碰到冰凉的玻璃,眼神锐利地扫过平台上那个微缩但致命的“伤口”。
“王教授,辛苦了,把辐照通量、温度场、尤其是压力载荷加载速率的历史数据发我一份,还有,那个界面区域的应力梯度分析做了吗?有没有可能是热-力-辐照耦合过程中产生了局部相变?”
他的问题直指核心。
实验室内灯火通明,但氛围有些压抑。
旁边的年轻助手端了两杯热茶过来,浓郁的茶香在充满臭氧和特种油脂气味的环境中弥散开。
王启明接过茶,暖着手:
“应力梯度分析正在做,相变迹象不明显,最棘手的是改性剂…按原设计纯度,量产成本和时间都卡住了。”
他的语气带着一丝焦虑:
“时间表……”
洛珞喝了口茶,滚烫的液体让他精神微微一振。
“时间表不能松,我们是在点火倒计时,这样……”
他放下茶杯,语气果断但不再是独断专行:
“王教授,您的团队分两路:一路继续深挖‘伪弹性崩溃’的瞬态物理机制,重点分析加载速率和微结构演化的关联,我建议试试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关键场量并行跟踪。”
“另一路,立刻成立改性剂专项组,不拘泥于原方案,评估所有可能的替代路径或简化合成工艺——只要安全性能达标,哪怕需要微调结构设计,我让星火超算分一部分资源配合你们做快速筛选。”
他虽然没有直接给答案,但也多少给出了一些方向。
“好”
王启明立刻应道。
他以为洛珞作为计算材料学的先锋,对于他们的实验会有些超越性的见解,但他并不清楚,其实洛珞第一个放弃的就是材料上的研究。
说放弃有些夸张,但对于洛珞来说,他确实不打算仅凭自身的努力去搞定这个新模型了。
毕竟单从他自身擅长的层面考量,周建军那边的强磁场下的流体运动,肯定是他最擅长的方向,也是受N-S方程影响最大的地方。
其次就是李卫国的高强微型超导磁体工程。
至于激光点火系统,他虽然不是很擅长,但好在有陈光华的团队在,而且魏副总也是这方向的顶尖学者,即便没有他的参与,也未必不能搞定。
而最大的难题其实就在材料上。
倒不是说他专挑容易的干,把难题都留给其他同志们,他其实是出于最快效率完成前期试验的思考量下,做的这个决定。
常规的实验室试错、计算模拟、理论迭代……王启明教授已是国之栋梁,但在这个涉及多重极端物理场耦合、牵一发动全身的材料体系难题面前,时间成了最昂贵的奢侈品。
一年?恐怕都远未够。
他的经验和洞察力告诉他,要在半年内彻底解决这个工程“骨骼铸造”的问题,唯有一条路径——那如指路明灯般显示在视界一角的【流形重构】,以及旁边标注的庞大积分数字。
心中一个念头无比清晰:拍摄《深空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