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都重生了谁还做演员啊 > 第373章 刘艺菲的蜕变

第373章 刘艺菲的蜕变

    第373章 刘艺菲的蜕变 (第2/3页)

踏上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这份对艺术的极致追求,与他对科研和对布局未来的执着,在灵魂深处产生了一丝的共鸣。

    “说得好。”

    洛珞放下图纸,站起身走到她身边坐下,伸手覆在她握着茶杯的手上。

    “不过假期就不想这些了,大年三十之前,我们好好享受下没人打扰的二人世界,爸妈来之前,我们还可以一起看看你的上一部话剧,应该有影像资料吧。”

    刘艺菲顺势靠在他肩头,卸下舞台上武装的“铠甲”,流露出柔软和依赖,脸上带着满足的倦意和期待:

    “嗯,听你的,这次回来,我只想好好和你待着,哪里也不去。”

    窗外,雪花依旧安静飘落,屋内,炉火般的温情弥漫开来。

    他们交换着各自领域的艰辛与热爱,分享着对未来的野心与憧憬。

    没有惊天动地的告白,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有炉火旁平淡真实的絮语与相互支撑的目光,映照着两个灵魂在各自道路上愈发闪耀的光辉。

    这就是他们忙碌世界里,最珍贵的年节序曲。

    ……

    春节的余韵还残留在微凉的空气中,各家的红灯笼也还没有拆下。

    不过短暂的温馨时光像水面上倒映的虹,美好却易逝,在大年二十九,两边家长再次到来,享受了几天一家团聚的愉快春节生活后……

    洛珞和刘艺菲这对在各自领域中发光发热的爱侣,再次踏上了平行的征途。

    首都剧场后台。

    空气中弥漫着松香、新制布景的木屑味,以及演员们无声酝酿的专注气息。

    刘艺菲已经换下了厚重的冬装,穿上合身的练功服,手里捧着厚厚一迭崭新的剧本,边缘已被她指尖的汗水微微浸皱——这是孙琳老师亲自为她“量体裁衣”修改过的角色本子。

    “《茶馆》,王淑芬。”

    刘艺菲轻声念着角色的名字,指尖抚过那些充满时代重量与人生况味的台词。

    不再是巡演时的客串或群戏,这是她话剧生涯中第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需要贯穿整场的重要角色。

    她报考国家话剧院的笔试面试成绩都非常优异,虽然正式编制还未下达,但整个话剧团都已将她视为“自己人”,一个值得打磨的、有潜力真正扎根舞台的演员。

    孙琳老师拿着导筒,语气平稳却不容置疑:

    “艺菲,王淑芬的戏份不多,但份量极重,她是茶馆变迁的见证者,是底层挣扎求存的坚韧化身。”

    “你的情绪要像被江水不断冲刷的礁石,沉下去,磨平棱角,但最深处的那股劲儿,不能断!记住我说过的,真正的力量,是收敛。”

    刘艺菲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这应该是她目前拿到过反差最大的角色了,无论是年龄、形象还是气质,都是天差地别,对她来说真的很有挑战性。

    但越是如此,她越是兴奋。

    灯光暗下,再亮起时,她已不再是那个在电视机和影院里光芒四射的人气女明星。

    她的背脊微微佝偻着,仿佛承载了生活的无形重担,眼神从昔日的清亮变得有些浑浊,却又在最深处闪烁着一点倔强的光。

    她走到舞台中央那片象征命运多舛的位置,开始了独自的揣摩与练习,每一个细微的动作调整,每一次呼吸的停顿,都在努力将“表演”变成“存在”,将自己完全沉入那个动荡年代里一个苦命女人的灵魂。

    台下的阴影里,孙琳看着这个异常刻苦的女孩,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春节后重返排练场的刘艺菲,气质里多了一份经过去年巡演淬炼出的沉静,少了几分初涉舞台时的紧张和刻意。

    她在经历一场由内而外的蜕变,向一个真正的、有厚度的舞台演员蜕变。

    而这次的《茶馆》,将是她在真正拥有正式舞台前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冲刺排练,之后就将开启今年的全国巡演。

    同一天的晚上,合肥基地,高能激光点火研发中心。

    一辆不起眼的黑色轿车驶入戒备森严的基地深处。

    洛珞透过车窗,看着夜幕下那些形状各异、灯火通明的巨型实验设施,春节里的最后一点温存被压缩进了记忆深处。

    基地核心,代号“神光-III”的脉冲实验大厅。

    这里的喧嚣不同于城市的车水马龙,是高功率激光放电时的尖锐嘶鸣、巨型电容组充能时沉闷的嗡响,以及控制系统高速运转时发出的微弱蜂鸣。

    空气里弥漫着臭氧、冷却液的淡淡甜味和紧张的科研氛围。

    洛珞换上了蓝色的工装,直接走进了主控室。

    虽然春节刚过,但研发中心的工作氛围却十分浓厚,大家都是一回来便迅速投入到了积极的工作中。

    毕竟整个项目组都知道,目前阻碍整个前期验证试验的,只有激光点火程序未曾完成了,他们完成的快慢,将直接决定整个工程的进度,又怎么敢不努力呢。

    巨大的环状屏幕上,复杂的等离子体演化模拟图、密密麻麻的参数流、以及最重要的——代表激光束聚焦能量的那条陡峭攀升的红色曲线,都在实时跳动。

    屏幕上方的倒计时闪烁着冰冷的数字。

    陈光华院士站在一旁,眉头紧锁:

    “洛总,你回来了正好,前期模拟和数据验证都达到了预期,各系统参数经过最后校准,也都指向临界点火阈值,但……”

    他指了指屏幕上一个被高亮标记的参数区间:

    “就是这临门一脚……能量始终无法稳定突破,被一层无形的壁垒挡在外面,我们反复排查了光学路径、聚焦精度、时空同步精度……问题似乎不在硬件。”

    魏晓峰坐在一排终端设备前,手指在键盘上翻飞,输入指令,调取数据,汗水浸湿了他鬓角。

    他的团队负责协调利用神光-III平台部分模块来完成洛珞要求的超高功率点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