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都重生了谁还做演员啊 > 第399章 驾驭恒星的能量

第399章 驾驭恒星的能量

    第399章 驾驭恒星的能量 (第2/3页)

理介质的接入和读取,都伴随着详尽的登记和监控。

    这天下午,例行巡查的老梁看到一小队刚做完地基应力复测的工程师疲惫地坐在临时避风的台阶上。

    其中一个年轻的技术员抱着保温杯,怔怔地望着远处在浓云和海风中屹立、露出部分巨型骨架的“盘古堆”主建筑。

    老梁认出他是跟着洛总做验算的“快算子”。

    “小赵,累了吧?歇会儿再回。”

    老梁递过去一支烟。

    小赵回过神,没接烟,摇摇头,神情十分的严肃。

    把老梁看的一愣。

    这肃杀紧张的氛围,压住了闲散,压住了噪音,似乎也凝练了某种更深沉的东西。

    他重重地拍了拍小赵的肩膀,什么也没说。

    远处,又一队士兵踏着齐整的步伐沿着内层警戒线走过,钢枪在阴沉的天空下泛着幽光。

    当暮色再次将黄泽岛吞没,那些密布在基地各处的强光探照灯次第亮起,将岛屿勾勒成一个漂浮在漆黑大海上、灯火通明却又孤绝无比的钢铁巨兽。

    机器的轰鸣依旧,但在无孔不入的安保铁幕笼罩下,这座岛上的空气如同凝固的海水,每一丝波动都清晰可辨。

    主控中心内,总设计师洛珞平静地检视着点火序列的最后参数,他面前的屏幕数据如瀑布倾泻,每一个决策都牵动着这座庞大机器的运行。

    但在基地的外围,安保人员接收到的只有最高级别的命令:绝对警戒。

    他们并不知道反应堆内部的技术细节,但深知“禺谷站”和“盘古堆”对于国家战略的分量。

    任何可能的窥探、干扰或破坏企图,都必须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这份无声的压力弥漫在每一处岗哨、每一道关卡、每一次深夜里警惕的扫视之中。

    黄泽岛,这座承载着人类能源未来的孤岛,已然化作了一座矗立在东海之上的、固若金汤的科技堡垒,等待着那个即将改写历史的瞬间。

    2010年12月26日。

    距盘古堆首次点火倒计时还有五天,而基地码头却已停满悬挂特殊牌照的黑色轿车。

    总控室二楼的环形观察厅内,防弹玻璃隔绝了设备嗡鸣,张云超站在落地窗前,深灰色中山装一丝不苟。

    “张书记。”

    洛珞的声音很是平静,好像丝毫听不出半分面对点火巨压的紧张。

    他同样走到窗前,与张云超并肩而立。

    “岛上海防部队报告,今天一天之内,他们拦截并驱离了三次试图靠近观察海域的不明目标,其中一次抵近速度非常快,有探测之嫌,俄罗斯的预警机、美国的侦察卫星,最近过顶黄泽岛上空的频次,达到了过去的十倍。”

    张云超顿了顿,目光如炬地看向洛珞说道。

    “成败就在此一举了。”

    他昨天就提前到了基地,就为了见证接下来的这一重要时刻。

    当然了,也不仅仅是他,从昨天到今天,包括他在内,能源局的梁局,还有一大批领导干部全部到了禺谷基地。

    而在此之前,总参、军委联参,战区几个副职将领,还有国安系统更是早早登岛了。

    因为从今天凌晨开始,整个岛屿都将封禁,包括他们在内,无特殊情况任何人不得离岛半步,一直到点火结束。

    而听见张云超这番话,洛珞的视线从盘古堆模型上收回,同样感叹道:

    “是啊”

    随即便是一阵短暂的沉默。

    距离点火只剩下不到五天了,每个人都在各司其事的做着自己最大限度的事,那些士兵们负责的是基地的防护和信息安全,而他们……包括他这个总师在内,则是拼尽全力的让整个系统不出错漏。

    是的,这就是他们目前唯一能做的事。

    早在上周,整个盘古堆和各个系统的检测都已经完成,从前天开始,他们就开始重复着日复一日的检查工作,力求不出一丁点的问题。

    也就是说,除此之外他们其实已经做不了更多的事了。

    楼下主控大厅传来的通讯声、仪器低微的嗡鸣,在这二楼的安静空间里显得格外清晰。空气中酝酿着山雨欲来的压迫感。

    “洛总”

    就在这时,几个分管各个程序的负责人,以及副总师魏晓峰联袂而来:

    “迭代程序,跑完了第十三轮,所有预设的极端工况,包括模拟地震、骤停、多重系统耦合失效……盘古堆核心控制逻辑的冗余度与恢复力,都达到了设计极值。”

    “激光阵列的最终能量聚焦校准,今晨五点完成,焦点波动值在0.03微米以下,‘龙睛’靶丸注入序列完美无瑕。”

    “超导环体,预冷到运行温度后,状态稳定了48小时。”

    ……

    一个个负责人如数家珍般地平静陈述着,每个人负责的那一部分都经过了上百次的检测。

    像这样的事,他们已经是第三次做了。

    也就是说这种全方位的大检测,他们做了最少三遍。

    而接下来:

    “好,继续下一轮检测。”

    洛珞沉声下着命令,让几人各自回去准备第四轮。

    几人闻言也没有丝毫的不耐,科研实验就是如此,必须不厌其烦的一遍遍的检验,力求不能出一丁点的错漏。

    “技术数据不会撒谎,盘古堆的点火只关乎物理的法则、我们过去三年里,每一个日夜的严谨计算、无数次失败与迭代、无数同志汗水与智慧的凝结。”

    几人走后,洛珞把目光重新投回了盘古堆的模型上:

    “它不是为了证明给谁看,而是为了给我们自己,给这个国家,给人类打开的能源之门。”

    张云超看着洛珞瘦削却坚挺的背影,心中翻涌的情绪复杂难言。

    有担忧,更有无限的信赖与钦佩。

    正是眼前这个年轻人,凭一己之智、近乎自虐的勤勉和一种近乎绝对的“直觉”与“计算力”,带着整个国家硬生生在绝境中趟出一条从未设想的道路。

    他的执着,已经远超了一个科学家对项目的热爱,更像是在押上自己的全部赌注。

    2010年12月28日,点火前七十二小时·黄泽岛禺谷基地。

    洛珞穿过三重合金闸门步入内层堆芯区,特制的靴底踏在防静电地毯发出规律闷响。

    穹顶式厂房的弧形壁面嵌满管线,盘古堆银灰色的杜瓦容器在深达30米的基座上静静地趴着,超导磁体线圈环绕其周,激光阵列导光臂悬垂其上。

    “真空度维持10-7 Pa,氦质谱检漏零报警。”

    工程师在控制台前嘶声汇报。

    洛珞未应声,指尖掠过杜瓦基座法兰接缝处——正是数月前冷屏组件B7区发生过塑性屈曲的位置。

    他的手套在焊缝表面作螺旋移动,红外热像仪同步显示温度场分布图。

    “超声相控阵数据。”

    他语速平稳,屏幕即刻切换:

    焊缝内部结构以色谱形式分层展开,无应力集中亮斑。

    “补偿波纹结构的残余应力呢?”

    工程部长急忙调出中子衍射检测报告:

    “控制在70MPa以下,完全符合您设计的波状褶皱补偿模型。”

    穿过厚重的磁屏蔽门,洛珞进入磁体控制区。

    巨大的控制屏上,数十条代表各线圈温度、电压、液位、电流的曲线整齐划一地在标准值附近平稳延伸。

    “磁体温度,4.51 K,全系统锁定在预加载稳定态。”

    磁体组负责人王世峰的声音沉稳,但眼神紧盯着洛珞的反应。

    洛珞的目光逐一扫过:

    励磁电流纹波监控:峰值在允许的±0.05%范围。

    液氦二级冷却回路流量:稳定在额定值。

    超导失超保护回路自检报告:全通道“GO”。

    他没有说话,拿起王世峰递上的磁体系统最终状态检查表,同样一页页仔细查看签好的执行记录,最后确认了系统总的“绿色就绪”状态指示灯常亮,才在总表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光束传输通道区更像由巨大蓝色光导管构成的迷宫。

    洛珞在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