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我应该是中奖了 (第3/3页)
塔琳娜·博斯:
“但他在聚变工程中验证了规则!盘古堆点火成功是爱因斯坦式‘判决实验’的现代版——若拒绝对‘掌控恒星能量’之人颁奖,才是对诺贝尔精神的背叛!”
激进派相对更多是理论物理新锐,支持者众多:
“诸位是否忘了?杨振宁1957年获奖的‘宇称不守恒’也是数学推演!洛珞统一了百年湍流理论,其价值远超具体实验——难道要等太空电梯建成才承认他?”
8月21日,圣彼得堡理工学院在《物理评论快报》紧急刊文,提出“非光滑解近似模型”,声称可绕过洛珞的复杂证明。
然而评委会连夜委托剑桥大学验证,结论为:
“该模型仅在低速流体成立,无法解释盘古堆极端环境数据。”
尽管随着盘古堆的点火成功,评审会的风向也开始向洛珞转变,但争议还是持续到了九月份的第一次投票。
其中,独颁给洛珞5票,为了表彰基础理论突破引领技术革命。
与实验组共享6票,主要是平衡理论与应用,提名盘古堆工程师。
以及延期至下届4票,意为等待“Q值”的升级验证。
随后的九月中旬,进行了第二次投票,这次单独颁发给洛珞的支持者有了6票,共享方案则是7票,至于所谓的延后也就是落选仅仅只有两票了。
一直到隐居瑞士的湍流泰斗G. Barenblatt提交书面证词:
“洛珞的证明让‘湍流能否被数学驯服’的百年争吵终结——这是比具体应用更伟大的物理革命,若因学科偏见埋没他,将是本世纪科学史最黑暗一页。”
于是9月25日的19:00,15名委员最后一次锁门表决。
其中独颁给洛珞的最终得票9票,共享方案最终得票6票,反对者0票。
至此争议长达五年之久的关于N-S方程与洛珞的诺贝尔物理奖的评选,终于落下了帷幕,15票支持0票反对是对他最直接的认可。
有意思的是,在第二次评选中还发生了一个戏剧性反转,原支持“共享方案”的德国委员K. Müller最终倒戈:
“我年轻时研究超导,深知理论突破的孤独——今天若让数学家与工程师分享奖项,等于否认纯理论对物理学的基石意义,这一票给真理本身。”
……
北京时间10月4日,17:28:
“Good evening, Professor Luo Luo.”
冰冷清晰的英语从听筒传来,背景有纸张翻动的窸窣声,当听到这边的简短回应:“我是洛珞。”后,对方才郑重的表明了身份:
“我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常任秘书斯塔凡·诺马克。”
“根据瑞典皇家科学院于9月26日的最终决议……”
诺马克的语速陡然放慢,每个单词像精密齿轮般咬合:
“您因在理解复杂物理系统方面具有开创性的数学贡献而被授予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窗外暮色浸染东海,实验室冷白光下洛珞的影子拖得很长。
他忽然想起那一年——当诺奖评选跟他擦肩而过的时候,刘艺菲在《流浪地球》片场裹着羽绒服问他:
“你会不会有点遗憾啊?”
他十分自信的表示:
“只要给数学界和物理学界一定的时间,他们都会明白,我们的证明是对的。”
如今仅仅四年过去,他的豪言壮语便实现了。
诺贝尔物理奖啊,即便是他如今已经在学术界和科研领域都站到了几乎最顶端的那一小撮人力,但此刻听到这个消息依旧有些心潮澎湃。
在他的心里,无论其他奖再怎么高级稀少,诺贝尔奖也依旧有着他独一无二的地位,即便这些年他的评选越来越饱受非议了。
电话里的通知很快来到了尾声:
“颁奖典礼定于12月10日斯德哥尔摩时间16:30举行。”
诺马克的提示将现实拽回:
“请注意:您有且仅有一次拒绝权利,需在48小时内书面提交皇家科学院。”
是的,诺奖允许拒绝,但放眼历史也仅有7人行使了该权利,其领奖出席率不可谓不高。
只不过……
洛珞放下电话沉思了一下,虽然他对诺贝尔奖十分向往,但他还真没法轻易答应。
毕竟到现场领奖就势必要牵扯到他出国的问题……搞不好他还真会成为这诺贝尔奖成立以来的第八个拒绝领奖的人。
就如同当初被拒绝的千禧大奖和来自克雷研究所的一百万美金一样。
想到这里,他再次拿起了电话拨通了张云超的号码,这件事最终如何抉择还是要看组织上的决定,事关他的个人安全,他也不会随便开玩笑。
也许是今天没什么事,张云超的电话很快被接通,而且十分稀奇居然还不是秘书代接的。
“洛总,什么事?”
张云超中气十足的声音从听筒那边传来。
洛珞闻言轻笑一声:
“张书记,有件事得跟组织汇报一下,我应该是中奖了。”
“嗯?什么奖?”
张云超有些不明所以的问道,洛珞这是买彩票中奖了找他炫耀一下?
洛珞没那么低级趣味吧,况且能让洛珞这么开心,这得中多大的奖。
还不待他继续发问,洛珞便直接解释道:
“诺贝尔奖,物理奖。”
“你说什么?!”
张云超心头顿时掀起一片惊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