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 > 第254章 大礼议之争开始

第254章 大礼议之争开始

    第254章 大礼议之争开始 (第2/3页)

唯有入嗣孝宗(大宗),其帝位方具法理正统,否则根基动摇,有‘非法’之嫌。

    古制铁律:纵观青史,小宗入继帝位必先入嗣大宗,此乃千年宗法铁则,不容逾越。

    士林共识:‘继嗣即继统’观念深植士大夫骨髓,非杨廷和一人之力可逆。此议,实乃整个文官集团意志体现。

    拨乱之功:武宗暴卒,杨廷和得太后支持,雷厉风行铲除江彬等佞幸,清理弊政,自恃有定鼎拥立之功,不免志得意满,失却冷静。

    前车之鉴:正德一朝,武宗对内阁‘非暴力不合作’,君臣关系崩坏至极。杨廷和深怀余悸,希冀凭拥立新君之功,对此少年天子有所约束,避免重蹈覆辙。”

    画面配合着旁白,闪过杨廷和于孝宗朝受重用的场景,武宗荒嬉不理朝政的画面,以及杨廷和在武宗死后雷厉风行肃清朝纲的片段。

    洪武君臣看着,神色各异。朱元璋眼神锐利,他看到了一个权臣的“理直气壮”和深谋远虑。

    天幕继续:

    “少年天子朱厚熜的挣扎:优抚、贿赂与封还诏书。”

    画面显示:

    年轻的嘉靖帝召见杨廷和,语气温和,试图以情动之;

    私下厚赠毛澄黄金,希冀其改变立场。

    然而,杨廷和岿然不动,面色如铁;

    毛澄虽惶恐收下黄金,却依旧坚持原议,仅作微调(提出待皇帝生子后,以次子承继兴王宗祀)。

    朱厚熜数次下诏,欲尊崇生父,诏书皆被杨廷和等内阁大臣原封不动地“封还”(拒绝执行)。

    “封还诏书?!”太子朱标倒吸一口凉气,难以置信。

    朱元璋的脸色更是阴沉得能滴出水来,手指在龙椅扶手上敲击出危险的节奏。

    内阁封还皇帝诏书?

    这权力……已然凌驾于皇权之上!

    老朱心中那根警惕文官坐大的弦,瞬间绷紧到了极致!

    朱元璋猛地转头,目光如电,射向阶下战战兢兢的礼部尚书和侍郎:

    “那上面提到了宋英宗旧事!你们!给咱仔细讲清楚,那个‘濮议’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一个字都不许漏!”

    礼部尚书和侍郎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额头冷汗涔涔。

    皇帝盛怒之下问起前朝典故,一个答不好就是大祸临头!

    两人不敢怠慢,你一言我一语,磕磕巴巴却又力求详尽地将北宋英宗朝的“濮议之争”复述了一遍:

    英宗赵曙以濮王之子入继仁宗大统,同样面临是称生父濮王为“皇考”还是“皇伯考”的难题。

    以韩琦、欧阳修为首的宰执主张尊濮王为“皇考”,

    而以司马光、吕诲为首的台谏官则坚持应尊仁宗为“皇考”,濮王为“皇伯考”。

    双方引经据典,争论长达十八个月,朝堂分裂,台谏官集体哭谏,

    最终英宗在宰执支持下强行下诏尊濮王为“皇考”,反对派领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