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李如松战死于蒙古 (第3/3页)
透了奉天殿的穹顶,投向那不可知的、属于大明的二百年后时空,声音低沉得如同自语,却清晰地回荡在寂静的大殿中:
“二百多年了……蒙古……蒙古!难道我大明煌煌国祚,终究……终究还是绕不开这北方的狼群吗?”这疑问,像一块巨石,重重砸在每个人的心上。
朱元璋那句带着沉重历史宿命感的叹息,如同冰冷的铅块,沉甸甸地坠在奉天殿每一个人的心头。偌大的殿堂陷入一片死寂,只有天幕上那象征战火与死亡的悲怆余音还在低低回旋,萦绕不去。
短暂的沉默被礼部尚书带着惊惶的嗓音打破:“陛下!天幕所示,二百余年后,蒙古竟仍能设伏围杀我大明总兵官!其患之深,其势之炽,远超臣等所想!李如松何等骁勇?朝鲜战场力挽狂澜,竟也折戟于漠北!此……此乃心腹大患啊!”他声音发颤,显然被这跨越时空的威胁深深震慑。
“何止是心腹大患!”徐达面色凝重如铁,接过话头,手指不自觉地敲击着身前的紫檀案几,“李如松乃辽东总兵,提督军务,位高权重。他亲率精锐追剿土蛮、炒花等部,竟能身陷重围,力战殉国!此役绝非寻常遭遇战,而是蒙古诸部精心策划的一场大埋伏!这足以说明,彼时北疆蒙古势力,不仅未被彻底削弱,反而可能已重新整合,对我大明边陲构成巨大威胁!其战力、其谋略,都不可小觑!”这位开国第一功臣的分析,让众人心头更添阴霾。
李文忠也忧心忡忡地补充:“辽东总兵殉国,其麾下精锐必然损失惨重。值此倭寇尚在朝鲜肆虐之际,北疆又遭此重创……万历朝局,怕是雪上加霜,两线皆危!”他点出了大明未来同时面对东西两大强敌的恐怖困境。
武将队列中,气氛更是压抑。蓝玉死死盯着天幕上李如松坠马的那一幕,腮帮子咬得咯咯作响,眼中燃烧着愤怒与不甘的火焰,仿佛那战死的是他袍泽兄弟。其他将领也个个面色沉郁,兔死狐悲之感弥漫开来。李如松之死,不仅是一个名将的陨落,更像一记重锤,敲碎了洪武君臣对“永靖北疆”的某种期许。
龙椅上的朱元璋,此刻仿佛苍老了几分。他缓缓收回望向虚无的目光,疲惫地靠在椅背上,手指无意识地揉着紧锁的眉心。二百多年!他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立下不世功业。可这天幕血淋淋地昭示着,他倾尽心力想要根除的北方大患,如同草原上烧不尽的野草,在他大明立国二百多年后,依然顽强地、凶猛地撕咬着帝国的命脉!这份沉重与无力感,几乎要将这位铁血开国之君压垮。
在一片沉重的议论与担忧声中,燕王朱棣悄然挺直了脊背。他的目光如鹰隼般锐利,牢牢锁定在天幕上李如松最后浴血搏杀、壮烈倒下的画面上。那深入骨髓的不甘与愤怒,那明知必死却依然向敌冲锋的决绝,像滚烫的烙铁,深深印刻在他的眼底。宽大的袍袖之下,朱棣的双拳死死攥紧,指关节因为过度用力而泛出骇人的青白色,指甲深深陷入掌心软肉,带来一阵尖锐的刺痛,他却浑然不觉。一股混杂着滔天战意、凛冽杀机与不甘人后野心的火焰,在他胸中无声地、狂暴地燃烧起来,几乎要冲破胸膛。
他死死盯着那片象征李如松陨落的血色草原,仿佛要将那景象连同那跨越时空的屈辱与警醒,一同刻入自己的骨髓深处。一个念头如同惊雷般在他脑海中炸响,反复回荡,越来越清晰,越来越不可抑制:北疆……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