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再战朝鲜之稷山大捷 (第3/3页)
点着头,仿佛在为自己掌管的后勤找到了无上的荣光。
然而,一片激昂之中,一个苍老而忧虑的声音显得格外刺耳。礼部尚书郑沂颤巍巍地出列,花白的眉毛紧紧拧成一个疙瘩,对着朱元璋深深一揖:“陛下!老臣……老臣心实难安!”
他指着天幕中仍在激烈搏杀的战场,“天兵神勇固然可嘉,然……然我大明再弱,亦是天朝上邦!倭寇,疥癣之疾耳!观此天幕,所遣之兵,观其甲胄器械,分明是九边用以防备北元蒙古的精锐!此乃以屠龙之刀,杀鸡也!”
他顿了顿,声音愈发沉重,带着深深的忧惧:“陛下请看!那天幕中亦曾提及,李如松何等悍将,最终却殒命于蒙古人之手!可见我大明真正心腹之患,仍在漠北!辽东、九边之兵,乃国之干城!此番为援一藩属,精锐尽出,千里赴战于朝鲜,辽东防务必然空虚!若此时北元余孽或蒙古诸部乘隙而入,叩我边关,则九边震动,京师危殆!此诚舍本逐末,饮鸩止渴之道啊!老臣恳请陛下深思!”
郑沂一番话,如同冰水浇头,让殿内刚刚升腾起的炽热气氛骤然冷却了几分。一些大臣脸上也露出了思索和赞同的神色。
---
郑沂忧心忡忡的话语还在大殿里回荡,带着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重。朱元璋脸上的激赏之色尚未完全褪去,眉头却已紧紧锁起,目光锐利如鹰隼般扫过郑沂,又落回那血火交织的天幕。龙椅断裂处的木刺,似乎无声地刺痛着某种难以言喻的焦虑。
“郑尚书之言……”朱元璋的声音低沉下来,带着一种山雨欲来的压抑,“非是无的放矢。辽东,九边!确是我大明北门之锁钥!”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那断裂的扶手,发出笃笃的闷响,仿佛在叩问着看不见的危机。
“陛下!”一直凝神观战的魏国公徐达突然开口,声音沉稳如磐石,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这位开国第一功臣,目光如同最精密的尺规,正一丝不苟地丈量着天幕中明军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此役关键,并非仅仅在于将士用命。”他抬手指向光幕一角。
画面中,稷山城下,黑田长政的主力在短暂的混乱后,终于稳住了阵脚。倭寇特有的、令人心头发紧的螺号声呜呜响起。原本散乱的倭兵开始快速聚拢,队形变换,两翼如同巨大的翅膀般缓缓张开,形成一个巨大的包围圈——典型的日军“鹤翼之阵”!阵中,手持超长“鑓”(长枪)的足轻排成密集的枪林,寒光闪闪的枪尖直指前方,后方是引弓待发的弓箭手和蓄势待发的武士,一股肃杀的压迫感隔着时空扑面而来。
“倭贼此阵,两翼包抄,中军厚实,看似铺天盖地。”徐达的声音冷静得如同在分析沙盘推演,“然其弱点,便在阵型转换之时,两翼与中军衔接之处!最忌被精锐从中突击,分割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