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刘宋:未满十二,是关中之主 > 083别了,长安(7K,求订阅)

083别了,长安(7K,求订阅)

    083别了,长安(7K,求订阅) (第3/3页)

我忙于战事,疏忽了你们,没想到会有人吃了雄心豹子胆,竟敢贪墨抚恤,这都是义真的过错。”刘义真拉着一名老妇的手,不住地自责。

    这话半真半假,他其实知道抚恤不会如数发放,贪污是必然的,只不过确实忙于战事,抽不出身。

    老妇已经没了初见贵人时的局促不安,她哽咽道:“老身养了四个儿子,他们一个个殆于王事,先我而去,儿媳也改嫁了,只留一个孙女与我相依为命,姓姚的皇帝对我们祖孙不闻不问,老身原以为世道本就如此,今日得见桂阳公,只觉得我那另外三个孩儿死得不值。”

    说罢,老泪纵横,与她同住一片区域的围观之人,无不为之动容、啜泣。

    关中战乱多年,他们也有亲人死在战场,可以与老妇共情。

    刘义真抬起衣袖,替老妇人擦拭浑浊的泪水,这一举动,看得不知有多少人瞳孔地震。

    臧质不在其中,他是内直督护,需得统率亲卫寸步不离的护卫刘义真。

    连日来,也不知道陪着刘义真走了多少户人家,这一幕,他不止看过一回,也有些麻木了。

    起初是不理解,认为刘义真完全没有必要纡尊降贵,这种事情,安排一批亲卫即可办好。

    但是臧质看多了关中军民望向刘义真的崇敬眼神,如今却已心悦诚服。

    刘义真可不只是演给遗孀、遗孤、伤残将士看,往往一座里坊、村落,就住了几十、上百将士,他每到一地,众人都会出来围观。

    老妇这里已经是最后一家。

    当天刘义真离开了五陵原,回到了长安。

    桂阳公府。

    王修在此等候了许久。

    刘义真进门,脸上还带着疲态,这让王修非常自责。

    “王长史,事情怎么样了?”刘义真坐在胡床上,闭目问道。

    “皆已处斩,悬首于各道城门。”

    刘义真其实入城前就已经看到悬挂在城门口的首级,他微微颔首,又道:“尽快重组养济院,泾水之战的伤亡将士们该有的抚恤,必须尽快发放,不可少了一匹布,一升米。”

    “下吏领命。”

    待王修表态,刘义真继续叮嘱道:“今日当众处死数十人,或许可以震慑一时,但总会有人前赴后继,是杀不尽的,你不要轻易受人蒙蔽,我走后,必须时常派遣可信之人明察暗访,若有人再敢向将士的抚恤下手,必须从严从重从快处置,有我在,不要怕得罪人。”

    “下吏铭记在心!”王修这次是真的长了教训。

    在此之前,他看得太高太远,自然看不到那些卑微之人。

    刘义真淡淡道:“我也并非求全责备之人,只是此事关系到我在军中的信誉,所以愤怒,长史务必引以为戒,不可再让我失信于将士,行了,这件事情就此揭过,不谈公事了,如今时候不早,留下来陪我用晚膳吧。”

    “下吏多谢府主。”王修由衷感激。

    目前看来,刘义真并没有因为这次的纰漏而心生芥蒂,这也让王修不免暗自庆幸。

    对于刘义真叮嘱的,他是真的铭记在心。

    怕得罪人?不存在的,只要刘义真一声令下,王修甚至敢跑去建康重殴天子三拳。

    桂阳公府的这顿饭,王修吃得格外香甜,主要也是卸去了心理负担。

    这几日,王修称得上是寝食难安。

    眼看着宰辅之位将来势在必得,却出了这档子事,又让他如何能够等闲视之。

    用过晚膳,王修当即告辞。

    刘义真并未挽留。

    养济院贪腐案,刘义真早不察,晚不察,却偏偏赶在他与王修的权力交接时候,又让王修亲自监斩,其实用心良苦。

    至少王修经历此事,哪怕刘义真离开了关中,他也会重视抚恤的发放。

    刘义真对于贪污,有着自己的不同标准,诸如将士的抚恤,灾民的赈济,这些都是不容触碰的底线,敢在这里面大把捞钱,他不介意杀得人头滚滚。

    至于一般的贪赃,只要不弄得天怒人怨,他也不会轻易杀人。

    譬如刘义真的二叔刘道怜,在镇守荆州时,只知聚敛财货,当他离任时,都把府库给搬空了。

    这种人该不该杀,当然该杀。

    又能不能杀,当然不能杀,至少刘裕会护着二弟。

    如此情况下,刘义真高举反腐大旗,世人又怎会信服。

    他只能划下一条红线,至于红线以上的,只要不是太过分,他暂时都可以容忍。

    等到自己真正掌权以后,再挑几个红线以上跳得最欢的开刀。

    六月初三,清晨。

    这一天,是刘义真离开长安的日子。

    王修、傅弘之、段宏等留守的将吏一齐送他出城,但在距离城门不远的街道上,却被堵住了道路。

    臧质策马上前,喝问道:“前面怎么回事!”

    城门校尉满脸无奈道:“臧督护,百姓听说桂阳公将要离去,都自发聚集在城外,无论下官如何驱赶,他们都不肯走。”

    刘义真离开长安,要走哪座城门,提前都有规划的,沿街会有将士把守,所以百姓都在城门外面候着。

    臧质听后,并不惊讶,在陪着表弟挨家挨户的走访后,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刘义真为何能够受到关中百姓的爱戴。

    他随即拍马返回,将此事禀告给了刘义真。

    刘义真闻言,立即与一众将吏登上城楼,放目远眺。

    只见城外密密麻麻不知围堵了多少百姓,他们不顾军士的推搡,一个个放声高呼:

    “桂阳公,不能走啊!”

    “桂阳公弃我等而去,犹如父母弃子女,于心何忍。”

    “关中不能没有桂阳公,关中百姓更不能没有桂阳公!”

    刘义真转头问王修:“这是长史安排的?”

    也不怪刘义真怀疑,他平时演戏演多了,担心这是王修刻意安排的一场大戏。

    王修连忙摇头:“下吏不敢自作主张。”

    刘义真又看向其余众人,他们纷纷否认。

    确认真的是百姓们的自发行为,刘义真由衷地露出了灿烂笑容。

    说道:“这就是民心所向,孟子曰:得民心者,得天下!”

    这话僭越了,但众人深有同感,纷纷向刘义真道贺。

    尤其是王修、傅弘之等人,尽管他们忠心耿耿,但看到眼前这一幕,越发笃定关中的军心、民心全都被刘义真得了去,也根本生不出一丁点的异心。

    刘义真走下城楼,由众人簇拥着,出城安抚关中军民。

    在军民的恳求下,刘义真高声道:“诸位父老,义真遵奉父命,镇守关中,如今关中已定,是该回去复命了。”

    说着,他握住王修的手:“我已表奏长史王修为雍州刺史,他的才能,足以使关中政清人和。”

    随后,又牵着傅弘之、段宏,把他们二人带到军民面前:“雍州司马傅弘之,都督渭北三郡诸军事,雍州中兵参军段宏,都督渭南二郡诸军事,此二人,皆有将帅之才,足以抵御外患,镇固一方。”

    三人大受感动。

    最后,刘义真当众承诺:“此去并非永别,虽然山高路远,但终有一日,我会回到长安,与诸位再叙。”

    百姓这才放行,在一片不舍的号哭声中,刘义真坐上车驾,由一万南方将士护卫南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