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九章 丝荒 (第2/3页)
不懂鞣制,羊毛都当柴火烧。”
三日后,张万三的商队带着十台梳毛机抵达开平卫。
草原上的牧民看着那些铁家伙,眼里满是疑惑。
当梳毛机吐出第一缕柔顺的羊毛时,部落首领突然跪倒在地,对着机器连连叩拜。
他们祖祖辈辈都在为处理羊毛的繁琐工序发愁。
“一匹棉布换十斤羊毛。”张万三的伙计扯开嗓门喊,很快就被牧民围住。
那些常年堆积的羊毛山,竟在半月内空了大半。
消息传回苏州,南浔的丝商们嗤之以鼻。
一个留着山羊胡的商人把茶盏重重一放,嗤笑道:“羊毛织的布能穿吗?扎得人浑身发痒张万三这是急疯了,想用些破烂货糊弄朝廷。”
可当第一批羊毛布送抵北平军营时,士兵们却炸开了锅。
那种厚实的布料做成的冬衣,比往年的丝绵袄暖和太多,连最冷的关外都能抵御。
兵部当即追加了十万匹的订单,要求全部用羊毛织造。
张万三站在纺纱机旁,看着雪白的羊毛变成纱线。
突然明白格物苑学员说的“造新碗”是什么意思。
蚕丝不够,便用羊毛;棉布单薄,便织厚呢。这世间的营生,本就该如此灵活变通。
济南府的赵家作坊里,赵承宗正对着一匹羊毛布唉声叹气。
那布料粗糙的表面泛着灰黄,与自家织的锦缎相比,简直就是破烂。
可账房先生报上来的数字却让他心惊,张万三的羊毛布在北平卖到了每匹三两银子,比上等棉布还贵。
账房先生小心翼翼地建议道:“东家,咱们也该进些羊毛了,格物苑新出的染色机,能把羊毛染成正红色,做军布最合适不过。”
赵承宗把布摔在桌上:“我赵家世代织锦,岂能做这种粗活?”
话虽如此,他还是忍不住用手指捻了捻布料,那种紧实的质感确实比棉布耐穿。
夜里,赵承宗换上便服,悄悄来到济南最大的货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