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患难同胞 日久见真情 (第2/3页)
风浪搏击,都在消耗着他的体能。当他救起最后一名落水者时,双腿像灌了铅一般沉重,双臂也酸痛得几乎抬不起来,意识也开始有些模糊。
就在他感觉自己快要支撑不住,身体逐渐下沉的时候,船上的同事们及时发现了他的状况。大家迅速抛下绳索,大声呼喊着鼓励他坚持住。同事们齐心协力,费了好大的力气,终于将徐吉标从水中拉上了船。
徐吉标躺在甲板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浑身湿漉漉的,头发和衣服紧紧贴在身上。他的脸上满是疲惫,但眼神中却透着一丝欣慰。被救的船员们围在他身边,眼中噙着感激的泪水,纷纷向他道谢。徐吉标微微摆摆手,虚弱地说道:“大家没事就好……”
阳光重新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仿佛在为这场生死救援后的重生而欢呼。徐吉标的勇敢义举,不仅挽救了几条鲜活的生命,更在这片水域上,留下了一段令人动容的佳话,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
当傍晚的余晖洒在缺曲口,徐吉标疲惫不堪地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经历了巢湖上那场惊心动魄的风暴救援,他的身体像是被抽干了所有力气,每迈出一步都显得无比沉重。同行的伙伴们搀扶着他,眼中满是担忧与敬佩。
回到家中,徐吉标再也支撑不住,瘫倒在床上。夜幕降临,万籁俱寂,本应是人们安然入睡的时刻,可徐吉标的状况却愈发糟糕。深夜,他发起了高烧,额头滚烫,整个人陷入了半昏迷状态,嘴里不时呢喃着一些模糊不清的话语,或许是在风暴中救人时的紧张呼喊,又或许是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胡常英守在床边,心急如焚。她不停地用湿毛巾为徐吉标擦拭额头,试图帮他降温,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屋外,夜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也在为徐吉标的病情叹息。在这个看似平常的深夜里,缺曲口的这户人家,正经历着一场严峻的考验。徐吉标的生命,如同风雨中的烛火,摇曳不定。而他之前在巢湖上英勇救人的事迹,此刻在缺曲口的静谧夜色中,被人们悄然传颂,大家都在心中默默祈祷,希望这位勇敢的汉子能够战胜病魔,早日康复。
胡常英心急如焚,听闻丈夫徐吉标高烧不退,立刻慌慌张张地出门,四处打听后,好不容易请来了当地颇有名望的郎中。郎中神色凝重地为徐吉标把了脉,仔细查看症状后,微微皱眉说道:“是感染了风寒,好在发现得及时。需得抓几副中药,按时服用,好好调养,控制住病情。”
胡常英听后,悬着的心稍稍放下了些,赶忙谢过郎中,匆匆拿着药方去药铺抓药。药铺里弥漫着浓浓的药香,伙计们熟练地称药、包药。胡常英紧紧攥着药包,仿佛那是丈夫康复的希望,一路小跑着回了家。
回到家,她立刻架起药炉,生火煎药。火苗舔着锅底,药香渐渐弥漫在屋子里。胡常英守在药炉旁,眼睛一刻也不敢离开,心里默默祈祷着药效快些发挥。
煎熬的时间里,胡常英守在徐吉标床边。看着他虚弱的样子,心都揪在了一起。当第一碗煎好的中药端到床边,胡常英轻轻扶起徐吉标,一勺一勺地喂他喝下。徐吉标微微睁开眼睛,干裂的嘴唇动了动,似乎想说什么,却又没有力气。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胡常英严格按照郎中的嘱咐,按时为徐吉标煎药、喂药,细心照料。每一次喂药,她都满怀期待,希望这苦涩的药汁能尽快驱散徐吉标体内的病魔。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特殊年代,胡常英与徐吉标自义城大张圩南埂辗转来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