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狭路相逢 旧识化解危机 (第2/3页)
其不意地打击敌人;时而又集中力量,对敌人的薄弱环节发起猛攻。每一次战斗,都是生与死的考验,每一次胜利,都凝聚着战士们的热血与汗水。尽管战斗异常艰苦,但程明远和他的战士们始终坚守着抗日的信念,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着皖中地区的抗日之路,让当地百姓看到了希望,也为保卫家园、抗击侵略者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同年的二月,巢湖银屏区任家大山举行干部大会。由曾希圣传达了中央军委关于成立新四军七个师的命令,便宣读了七个师师长、政委任职命令。一师师长粟裕,二师师长罗炳辉,三师师长黄克诚从八路军调来,四师师长彭雪枫,五师师长李先念,六师师长谭震林,七师师长张鼎丞未到职,政委曾希圣。在程明远的和巢县委协助下,曾希圣和孙仲德先后将十九旅架子搭起来。孙仲德任十九旅旅长,曾思圣兼十九旅政委,下辖五十六团团长丁鳞章。后为张钰秀,后从路西去了一个营,配合地方武装成立了 55 团,团长谢忠良。皖南事变前,从皖南过来的一个团,编成 57 团,团长梁金华。3 月,以 19 旅为基础。成立新四军第七师,由曾希圣、孙仲德负责。
1941 年 4 月,在抗日斗争的紧要关头,皖中区党委宣告成立,何伟担任书记,李步新出任副书记,为这片饱受战火洗礼的土地注入了新的领导力量。仅仅过了 30 天,4 月 30 日,第七师军政委员会也正式成立,曾希圣担任书记,何伟兼任副书记。
5 月 1 日,在无为县东乡白茆洲胡家瓦屋,一场意义非凡的会议召开,会上正式宣布了重要任命:七师师长张鼎丞暂未到职,政委由曾希圣担任,参谋长为孙仲德,政治部主任何伟。由此,皖中区党委书记何伟与第七师军政委员会书记曾希圣,两套班子在同一地区、同一时期开启了工作之旅。
然而,随着工作的逐步推进,一些问题渐渐浮现。两套班子在同一区域开展工作,在诸多事务的决策过程中,工作上的相互制约现象逐渐显露出来。俗话说“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如今两个领导核心并存,在面对复杂的局面时,难免出现决策方向不一致的情况。就好比一艘在狂风巨浪中行驶的船,若有两位船长各执己见,船便难以驶向正确的方向。
当时,巢湖以南地区面临着敌伪顽的重重包围,斗争形势错综复杂。要想在这片土地上站稳脚跟,进而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明确决策的主导权至关重要。究竟是何伟的决策更具指导性,还是曾思胜的判断更为关键?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面对如此困境,皖中地区的领导人们深知问题的严重性与复杂性,经过慎重考虑,最终决定将这一情况如实上报延安总部,期望能在党中央的高瞻远瞩下,获得妥善的解决方案,以确保皖中地区的抗日斗争能够更加有序、高效地开展,早日将侵略者赶出这片土地。
自 1939 年下半年起,到 1940 年上半年,国共两党之间的摩擦犹如暗流涌动,逐渐加剧,且愈演愈烈,最终发展到了似乎非打一仗不可的地步。1940 年 6 月 12 日的夜晚,漆黑如墨,伸手不见五指。新四军四支队、五支队主力以及程明远所率的合六区部队,与国民党桂系李本一部队,在肥东古城集展开了一场正式而激烈的战斗。战场上硝烟弥漫,枪炮声震耳欲聋,双方将士拼死厮杀。这一仗打得异常惨烈,双方伤亡人数都在 400 至 500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