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可为 (第1/3页)
陛下为了尊儒做了很多努力,两度尝试,甚至险失帝位。
但是,陛下始终未将大量的儒生扶上高位,所谓的提携奖掖,停留在口号之上。
自陛下登极以来,全朝已有七十七位公卿,仅有六人被称为儒生,而且这六人中,主父偃、公孙弘只为治《春秋》的儒生,实际的政治立场却和儒家大相径庭。
大汉建国八十载,一直是道心、法骨,儒,不过是层皮而已。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都是陛下为了稳固皇权的手段。
陛下希望儒家能从《春秋》里找到依据,希望借天意来神化皇帝的正统性,但不希望皇权被约束,更对经学家的治国理念,法先王,施德教兴趣缺缺。
陛下对于武功盛德的渴望,使得怹某种程度上以功利主义为先,怹的雄心和能力也不允许自己被某一人、某一学说彻底牵绊住。
怹只愿意相信那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效果,能让天下人崇拜怹、记住怹的主张,而阻碍这一切的注定将被摒弃。
是以,太子储君都不让怹满意。
儒家的符瑞说和大一统理论,陛下欣然拿来为我所用,而不与民争利等观念,陛下总是表现这不存在,至于灾异说,陛下虽然关心,但从来不以为其咎在己。
从始至终,陛下都认为自己那一套急功近利、实用至上的治国之术,能带领大汉走向太平盛世。
在陛下的眼中,儒家只是工具。
贤时便用,不贤则弃。
哪有什么在乎的呢?
董仲舒的“稍加尊重,委以重任”,让刘彻有了短暂的尴尬,旋即便消失不见,“此等小事,朕都依你,不过博士担此重任,不知所用些何人啊?”
“臣单骑即可。”
董仲舒语不惊人死不休道。
在南阳多日,所有人逐渐了解此地群盗故事,梅免、白政在此作乱已有十余年,历任郡太守、都尉都无法镇压下去。
这与太守、都尉的能力无干,在陛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