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妥协的艺术 (第1/3页)
监控画面被夜莺刚才那神奇的一“点”后出现的奇异光流模型占据了大半,他看不懂那是什么,但何老那失态的狂喜、手舞足蹈的样子,以及最后那片材料稳定绽放的蓝光,都清晰地传递着一个信号——成功了!
一个困扰国家顶级项目数年的难题,被这个神秘的女人,用几个简单的手势和一两句含糊的解释,解决了!
震撼如同电流般窜过吴元的脊椎。他眼中的这个女人,神秘感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被镀上了一层更加耀眼、更加令人敬畏的光晕。她站在狂喜的何老身边,身姿依旧挺拔而孤绝,仿佛刚才点石成金的并非她手。那平静之下的力量,深不可测。
一个念头不受控制地在他脑海中盘旋:她到底……来自何种高级文明?而她那瞬间流露的冰冷警惕,又是因为什么?门内的光芒万丈与门外的重重疑云,此刻交织成一张无形的大网,将吴元的心紧紧缚住。
试验台上那片稳定绽放着幽蓝光芒的“尘星”,像一颗被驯服的星辰,无声地宣告着何承远半生追求的突破。狂喜的余韵尚未从他脸上褪去,但那双睿智的眼睛已迅速沉淀下来,恢复了属于顶尖科学家的冷静与审慎。
夜莺那惊鸿一瞥般的“能量结构图”带来的震撼太大,大到超越了当前地球物理学的框架。他深知,要将这份来自异星的启示转化为地球可理解、可复制的技术,还需要漫长而艰辛的跋涉。
眼下需要一个可行的起点,一个能说服所有人和他自己,并能在现有条件下验证的“妥协版”方案。
“莺。”何承远深吸一口气,目光灼灼地看着她,语气里带着一种研究者特有的执着,“你刚才那个……‘能量协调’的理念,核心在于找到谐振频率点,并利用环境能量进行微引导,形成应力释放通道。这个概念,我大致理解了。但具体如何实现……我需要一个更接近我们现有科技树的操作路径。”
他大步走到中央光幕前,手指飞快地滑动、勾勒。很快,三个截然不同的实验方案框架被构建出来。
方案一,激进而大胆:试图模拟她那近乎玄妙的能量引导路径,设计一种全新的、基于特定几何结构的复合力场发生器。
光幕上复杂的几何图形和力场叠加模拟看得人眼花缭乱。
何承远摇摇头:“想法很好,但材料、工艺、能量源…要求太高,短期内不可能实现。”
方案二,相对保守:在现有约束力场基础上进行大幅优化,寻找更精确的谐振频率范围,并尝试引入微弱的微波能量束作为“引导剂”。
模型运行起来,虽然也能部分压制畸变点,但稳定性数据始终在临界值边缘徘徊,效果远不如夜莺展示的那种完美闭环。
“不够……效率太低,控制精度要求苛刻到不切实际。”何承远眉头紧锁。
方案三,一个奇妙的折中:它没有追求夜莺那精妙绝伦的能量流动路径,而是采用了一种阶梯式的、多层级谐振频率微调策略。
核心思想是利用现有约束力场本身的多个次级谐波节点,像拨动一组精密音叉一样,让它们在特定组合下产生一种“共振协同效应”,自发地在材料内部薄弱点附近形成相对平缓的能量流疏导带。
同时,它只要求注入极微弱的环境能量,如太阳能或设备废热,作为“润滑剂”和“引子”。模型的稳定性数据虽然不如方案一理论上的完美,却比方案二好得多,最关键的是,所有操作都在现有设备改造的极限范围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