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无条件投降 (第1/3页)
欧洲的战争还没有正式结束,但在科曼眼中就只剩下一个条约了,未来几年内德国会过一段苦日子,不过时间也不算长。
科曼记得在一九四九年,德国人的人均收入已经超过了英国,没有错,就是这么快。
一方面是英国自己的问题,另外一个方面是美国迅速给了德国更高的起点,虽然美国在战后都对轴心国进行了扶持,但几个轴心国的起点是完全不同的。
日本是美国开放市场经过了长时间的培育,一点一点攀升产业链取得的成绩。
和德国相比,日本的基础很差,虽然日本有经济奇迹的表现,但其实爬坡时间相当长,而德国的基础更好,美国也给了更加优越的条件。
可以说德国确实被摧毁了国内的工业,但是遗留下来的仍然相当庞大,取得进入美国市场的条件,也比日本小的多,隐形限制很少。
条件不仅仅是马歇尔计划这种名义上给了多少钱,还有很多关税上的名堂,像是英国这样的国家,还保留一定的实力,在暗中受到美国很大的限制,哪有什么自由贸易啊。
不然的话英国的喷气式客机早就应该在美国上空飞跃,而不是被美国硬顶着一直到波音的产品出现,才放开管制。
真正关于二战战后的条约,其实是一九四七年的巴黎合约,那个时候美苏已经有了明显的敌意,所以正式条约的文本其实只是一个幌子,仔细研读就会发现除了双方建立联盟关系方面的条文,其他的内容都有些空洞无物。
特别是关于这次欧洲大战的反省与认识,也和一九四五年战争结束的时候完全不同,而对于政客们最为关心的战争赔偿与占领区处理方面的问题,倒是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
所以说科曼虽然以一个中尉小军官的身份,尽可能的为法国打好基础,但是意大利和德国两块领土是否真的能够到手,还要看两年后的合约才能确定。
因为冷战正式开打已经近在咫尺,过去的事情也只能翻篇了。
这一场战争从一开始就是带有其政治目的或经济目的,士兵们冒着生命危险浴血奋战的胜利,最终成了欧洲呼吁和解的蓝本。
当前的最大问题,是如何从战争状态转为和平发展,英国就是迟迟无法从战时状态当中走出,所以才在战后举步维艰。
英国国内的经济运转原本就不怎么健康,经过这段时间内在战争投入上的层层加码,战时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