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1/3页)
监学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面,乙二、教起因缘。
我们这一次的课程,我们拢总分成三大科,甲一是前言;甲二是正文;甲三是结劝。在甲一的前言又分成两科,乙一是作者略史,乙二是教起因缘,这两科是我们正式进入本文之前,一个应有认识。前面的一科是介绍能说法的人,就是印光大师的一生,他自行化他的功德。这一科是说明所说的法,净土教法生起的因缘,来启发我们的信心。这以下有一段印祖的开示。我们把它念一遍,请大家合掌。
乙二、教起因缘
【《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此名「净土三经」,专谈净土缘起事理;其余诸大乘经,咸皆带说净土。而《华严》一经,乃如来初成正觉,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称性直谈一乘妙法;末后善财徧参知识,于证齐诸佛之后,普贤菩萨为说十大愿王,普令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而《观经》下品下生,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临命终时,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教以念佛,彼即受教称念佛名,未满十声,即见化佛授手,接引往生。《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是知念佛一法,乃上圣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以其专仗佛力,故其利益殊胜,超越常途教道。昔人谓余门学道,似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如风帆扬于顺水。可谓最善形容者矣!】
— 与徐福贤书 —
我们把这段《文钞》加以解释,我们分成三段:
第一段、先拢总的说明净土法门它所依止的经典
【《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此名净土三经,专谈净土缘起事理。】
一开始印祖就标出了我们净土宗所依止的三部经,第一部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的宗旨就是信愿持名三种资粮,以坚定的信心跟愿力来忆持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信愿持名。
第二本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的宗旨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我们真正的修净土,要发起无上的菩提心,我们厌恶三界的生死,我们希望追求无上的菩提,你要有这种信愿,有这种信愿以后干什么呢?一向专念,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这两部经都是以持名为主,都是以阿弥陀佛的名号为我们的所观境。
第三部是《观无量寿佛经》,这部经就是观想、观像,总共有十六个观法,就是观察极乐世界的依报,或者是琉璃地,或者是宝树宫殿楼阁等等依报的庄严,或者是直接观阿弥陀佛的正报,阿弥陀佛的三十二相,放大光明的身相,就是观察极乐世界的依报跟正报的庄严,这也是一种方法,就是《观无量寿佛经》,观察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这样子也能够跟弥陀感应道交。印光大师说「此名净土三经」,印祖就把这三部经,把它安立一个名称,叫做净土三经。
这三经它的内容是什么呢?「专谈净土缘起事理」,这个「专」就是专门,专门来介绍净土缘起的事跟缘起的理论。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佛法是在诠释诸法的真实相,告诉我们这个宇宙人生到底是怎么回事。要以佛的知见,来观察这个世间,它是有两个部份:一个是属于事相,就是现相界,或者我们讲世俗谛。这个现相界就是一种因缘果报。广泛来说就是有十法界染净的因果,有六凡法界杂染的因,而招感六凡法界杂染的果。有四圣法界清净的戒定慧的因,招感四圣法界的无漏的法身、般若、解脱的功德,这个都是属于缘起的事相。广泛来说,就是十法界的染净因果,这个都是属于差别相。又以天台宗来说呢,无差成差。
这个地方是讲净土缘起的事。换句话说,它这个地方所谈的在十法界当中,是专门谈佛的法界,就是谈阿弥陀佛,祂过去是怎么样依止一种清净的本愿,开始发四十八愿以后,积功累德,创造一个极乐世界,这个果地的功德。祂又怎么安排一个方法,怎么样安排一个因地,使令我们凡夫能够依止这个因地而修行,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就着净土缘起的事相,可以说是修因证果。不过修因证果,我们看《阿弥陀经》的结构,或者《无量寿经》的结构,特别是《阿弥陀经》的结构,佛陀在介绍这个因果,祂是先介绍果报功德,极乐世界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广泛的介绍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的妙,然后再介绍怎么能够往生--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所以说缘起的事相是先介绍净土的果,再介绍净土的因,这个叫做缘起的事。
什么是缘起的理呢?就是前面的法界是无差成差,这个地方是差即无差。就把一切的十法界的染净因果,汇到一种无差别的境界。这个无差别的境界,各种宗派的说法不同。我根据天台宗的说法说,万法唯是一心,蕅益大师就是根据天台宗,就在我们建立信心,信事以后,他又讲出一个信理,就是说,相信十万亿佛土,不离开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无外故。就是说,没错!从现象上来说我是一个生死凡夫,阿弥陀佛的国土,是非常清净庄严,而且距离我十万亿国土这么的遥远,但是要是从我们这一念清净心的本体来观察呢,它不离开我这一念清净心之外。
净土宗有一个祖师,十祖截流大师,他讲出一句话说:
「我虽障深业重。久居苦域。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剎之外。是我心内之佛。既是心性无二。自然感应道交。」
——截流大师
就是说,我们要从因果来观察,我们是一个没有资粮的人,业障深重,我们过去没有积功累德,没有忏悔业障,所以业障深重,我们的果报是非常的不好。弥陀是什么境界呢,万德庄严,祂过去有清净的功德力,我们感觉到我们跟弥陀的距离是相当遥远!我们怎么能够敢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这件事怎么敢呢?但是弥陀是我心中的佛,我是弥陀心中的众生。换句话说,要以理性来观察,我们这一念的明了心性,跟弥陀的明了心性是无差别的,是无差别的。换句话说呢,你在佛堂里面,你就是一句弥陀念诵听,阿弥陀佛当下就知道这件事!祂的大悲心就跟你这一念佛号感应道交,凭什么呢?凭的就是体性的无差别。
所以我们不但是要了解这个缘起的事相,你了解这个理论,你能够把你这个凡夫的这一念心跟阿弥陀佛的心,距离给缩短,对你自己往生极乐世界,你有很大的信心,相信十万亿佛土不离我现前一念心性,以心性本无外故。截流大师讲出这句话出来,这是要我们相信,从我们的清净心来观察,我们跟弥陀是无差别相的,所以自然感应道交。这个大家要体会体会,就是从理性的思想。这个就是净土三经的主要内容,讲到事相跟理论。
【其余诸大乘经,咸皆带说净土。】
其它有很多的大乘经典,日本的学者统计,在《大正藏》里面,讲到净土的经论有两百四十多本,可见得这个净土的经论,在大乘是相当重视的,这些都是「咸皆带说净土」,就是兼带的介绍净土,不是专门,但是也提到极乐世界的存在,有这种事情。这是第一段,印祖先把我们净土法门的传承介绍出来,一开始是有佛的传承,佛陀在《阿弥陀经》里面谈到,「从是西方,过十万亿国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佛陀很认真而清楚的标出:极乐世界正报的弥陀跟依报的极乐世界,使令我们知道这个法门是有清净的传承,有它的真实性。这是第一段,这是一个总标。这以下就详细的把这个传承的内容加以解释,我们再看
第二段:
【而《华严》一经,乃如来初成正觉,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称性直谈一乘妙法;末后善财徧参知识,于证齐诸佛之后,普贤菩萨为说十大愿王,普令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
在整个净土教理的传承当中,最初的传承就是《华严经》,这个《华严经》,我们把经题简单的解释一下。《华严经》的内容是一乘的因果,一佛乘的因果,这一乘的因果在经题有表现出来。这个「华」是表示什么呢?表示万善的因华,就是菩萨的六波罗蜜开出来的就是万善,这个是一佛乘的因。这个「严」指的是万德的佛果,万德的佛果是约一佛乘的果,换句话说,这个《华严经》就是讲什么呢,讲以万善的因华来庄严万德的佛果,就是介绍菩萨的修因跟证果。不过《华严经》的结构也是先介绍果德,先介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把这个菩萨的功德,次第的、清楚的介绍出来,所以我们讲: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富贵。有种种的功德。介绍果地功德以后,再介绍成就这个功德的因,就是六波罗蜜乃至于十波罗蜜,就是整部《华严经》是介绍一佛乘的因果。这个是解释经题,再看下面。
【乃如来初成正觉,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称性直谈一乘妙法】
这个就是讲到天台宗的判教。这个判教,佛在世的时候,经典是随顺众生的根机而说,不像这个论,多数论是菩萨说,论是糅合经典的义理,就着义理来分科、来说明,但是经不是根据义理来说,它是随众生的根机说。所以佛陀灭度以后,他留下的经典就有些差别相,有些经典这样讲,有些经典那样讲。到了天台智者大师就把这些差别的经典加以整理,使令它前后不至于矛盾,他就把所有的经典判作五时八教,就是教法生起的次第,有五个时段:第一个就是华严时,第二个是阿含时,第三个是方等时,第四个是般若时,第五个是法华涅盘时。
天台智者大师的意思是说,佛陀成道以后,他度众生第一个说的教法是华严,就是讲圆顿法门,为什么呢?讲一个譬喻「譬如日出,先照高山」。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它是先照到高山的顶,然后再慢慢慢慢去照到大地,普遍的去照到大地。佛陀说法亦复如是,佛陀的智慧是大光明的境界,他最初成道,他在定中,是先讲一佛乘的圆顿法门,去度化根熟的菩萨,大乘的根机成熟的菩萨,就是所谓的「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称性直谈一乘妙法。」这是佛陀所说的第一个圆顿法门。
后来就是很多的阿罗汉在这个华严会上,「有耳不闻圆顿教,有眼不见舍那身」。佛陀讲《华严经》,他不是现丈六比丘相,是现无量光明、无量相好的报身,所以阿罗汉就看不到佛的身相,也听不到佛的说法,所以在华严会上等于是没办法栽培善根。佛陀是大太阳的境界,在开始、在普遍的照到大地,就所谓的为实施权,讲阿含、方等、般若这种次第的法门。到了法华会上再开示,会渐归顿,摄末归本,在这个时候,再使令所有的凡夫、二乘人再发菩提心,这是佛陀讲经的一个次第的安排。
所以第一个,最初是讲大乘的《华严经》,它所加被的根机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它这个法门是一乘的妙法,到了末后,最后的《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徧参知识。善财童子普遍的参访了五十三个善知识,他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以后,就「证齐诸佛」,这时候到了等觉菩萨,「普贤菩萨为说十大愿王」,这个时候普贤菩萨说:你现在要急速成就诸佛的功德海,要修十大愿王,然后「普令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以这个十大愿王的功德再回向求生极乐世界,以期在这一生当中圆满佛果。所以说这一部的《华严经》,就是你发了菩提心以后,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就是一生成就佛道的法门.
我们把十大愿王的导归极乐世界的情况用附表解释一下,看《印光大师文钞》补充讲表附表第一、普贤十大愿王。
我们分成两段来说明,第一段是约因行,第二段是约果德。
一、约因行:
先看因行,我们解释十大愿王,分两科,先解释十大愿,再解释这个「王」。
(一)【十大愿】
第一、「礼敬诸佛」
我们修十大愿王第一个要做的就是礼,就是身业的礼拜,这个敬是意业的恭敬,礼敬谁呢?礼敬三世诸佛,这是第一个。礼敬诸佛可以破除我们多生多劫的我慢的罪业,成就我们的尊贵身。你经常礼拜,你这个身相看起来特别尊贵,我感觉到我们的导师忏公师父,他的身口意三业当中,有明显的十大愿王的功德,尤其是越晚年越明显,你注意一下,他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世界,他特别还强调礼敬诸佛。我曾经听到有人讲一件事说:台北有一个商人,要以佛法说,就是大富长者的境界,他到莲因寺去参观。他对佛法是没什么信心,但是去参观参观。他参观到了大殿,参观到一半的时候,看到一个老者披着袈裟,从走廊这边走进来,他不由自主就是跟他礼拜。所以这个人,这个尊贵身是修来的,看起来特别尊贵,怎么会尊贵呢?礼敬诸佛,因地当中礼敬诸佛。
第二、「称赞如来」
前面是一个身业的礼拜,这个地方是一个口业的赞叹。我们经常用偈颂来赞叹佛陀,能够破除我们多生两舌、绮语、妄言、恶口的罪业,成就无碍的辩才,有这种功德。称赞如来,在我们显教也是很重视,有阿弥陀佛赞、地藏王菩萨赞。各式各样的佛菩萨都有他的赞,但是在显教好像是不多,顶多是四句偈或者是八句偈。在西藏对「称赞如来」特别重视,它要有什么重大的法会,在诵经之前那这个赞叹佛菩萨的功德,那个偈颂一唱就是一个多小时、两个多小时,他每次唱赞叹佛菩萨功德,他经常都是潸然欲泪,感动的掉眼泪,这个是一种宗教情操,就是称赞如来,赞叹佛菩萨的功德,这是一种口业的称叹。
第三、「广修供养」
这就是用财物或者是香花灯烛、种种的资具来供养十方的诸佛菩萨。可以使令我们破除过去悭贪的罪业,而得到广大的财富。我曾经遇到一个修密的法师,他跟我讲说:归依上师、归依三宝,他在修行的因地就是以礼拜、赞叹、供养为主。换句话说,我们礼拜诸佛、赞叹如来、广修供养,一方面是破除我们的罪障,增加我们的福报。另一方面有归依的这种功德在里面,使令我们跟我们的本尊,譬如说你的本尊是阿弥陀佛、你的本尊是观世音菩萨,你这样子做以后,冥冥当中你跟你的本尊缘就深。缘深,他要加被你就容易,所以这个当中有归依的成分在里面。这个也是有需要的,这是透过礼拜、赞叹、供养,使令我们跟佛菩萨的距离拉近。
第四、「忏悔业障」
就是忏除我们无始的罪障,五逆十恶乃至于谤法的罪业,约着破恶来说的。
第五、「随喜功德」
前面的礼拜、赞叹、供养,都是约我们自身来说,这个随喜功德是说,我们也可能会跟同参道友接触,一切法因缘生,每一个众生有各式各样的善根功德不同。但是我们凡夫的心情,就是嫉妒心、不耐他荣,我们凡夫的心情是这样的,如果没有经过调整,我们凡夫的面貌是认为:我们这一念的生命体,这一念心,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能够主宰一切法的一个我,一个常一的主宰叫我。我们有一个我的执着以后,我们认为一切的荣耀都应该归于我才对,我们看到别人有什么功德,我们就嫉妒、障碍别人,「这个有什么了不起!」这样子嫉妒以后,糟糕了,使令我们这一念心跟法的因缘产生障碍了。他诵《法华经》、他每天拜阿弥陀佛,你内心当中,嘴巴不讲,你内心一嫉妒他,使令你这一念心,跟一个清净的正法产生障碍了,你以后修这个法的时候,你不容易相应。人家修了十天就有感受出现,你修了十天一点感觉都没有,「我的方法正确,我完全根据祖师的方法,有次第的这样修下去,为什么跟法一点都没有感应?」就是你过去对这个法有问题。
所以我觉得我们修净土的人要注意一件事情,祖师大德有时候他在开示是一种「对治」,他看到有些根机,他已经广学经论了,不好好修行,所以他说:这一切的三藏十二部经,让给别人去看、让给别人去读,我一句弥陀就好。祖师讲这句话的时候,他这一念心是跟善心相应,他不是跟烦恼相应。那么你也跟着祖师讲这种话,人家劝你去修行、去拜佛、诵经,你也把这句话也讲出来,但是你讲这句话的心情有烦恼相应,这有问题,你会有问题!我们总是有一天要法门无量誓愿学,除非你不成佛,我们成就法身大士以后,从空出假以后,那是一个法门无量誓愿学,所有的功德一个一个成就,无量的陀罗尼门、法华三昧、首楞严三昧,一切的三昧,次第的成就,你到那个时候,你就有障碍了。
所以我们的心情要怎么办呢?我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