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2/3页)
身是遍满在法界当中,这件事情是不可思议的。但是佛陀的法身是无形无相的,我们凡夫的这个有所得的心怎么能够契入呢?佛陀的大悲心, 知道佛陀的法身我们没办法接触, 这个时候佛陀从法身当中创造一个名号,就是为实施权,为了达到这个真实的目的,安立一个方便。就是从这个清净的法身当中,他创造一个名号,这个名号,我们能够见闻觉知。一句弥陀念诵听,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这件事我们做得到,我们能够见闻觉知,所以佛陀就把这个万德,一切的功德放到这个名号上,就是这样子,为实施权。此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所以我们散乱称名,都是成佛的种因,念念都是一个成佛的种子。所以念佛不是落入九法界,它直接契入佛法界,虽然念力薄弱是一回事,但是它的本质是宝,这个地方要注意。如果我们能够念到「执持」,能够念到调伏烦恼,正念分明,那就是往生极乐世界而不退转。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也应该知道,我们所持的名号功德也不可思议。
古德把阿弥陀佛的功德庄严,做一个开合。就是说阿弥陀佛的庄严,有正报的庄严跟依报庄严,正报的身心:五种神通、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种种的身心的这种自在。依报庄严就很多:有国土的庄严,有七宝池、八功德水,种种的色声香味触法。在这个广泛的依正庄严当中把它浓缩,就是四十八愿;再把四十八愿浓缩,就是第十八愿、「十念必生」;再把十八愿浓缩,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句话, 就是这样子的。
所以这个佛号的确 「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为什么呢?你未来的极乐世界功德怎么会有呢?就在你在佛堂当中念佛的那个当下,念念成就。所以大乘佛法的确不可思议。你说我念这句佛号, 这个佛号只是一个声音,是的!是个声音,但是他总持弥陀的功德,这句话你要小心,这个声音是不同的。所以佛陀的善巧,把他的功德力放在佛号的声相里面,你听到个声相,你就能够生起弥陀的功德出来,这个就是万德洪名。这个是约着,我们讲这个名号的功德不可思议,我们能念的心力不可思议,所念的佛号,这个法力也不可思议,在念的当下,跟弥陀的第十八愿,念念的感应道交,佛力的加被力也不可思议,三力不可思议,感应道交,就是这样子,这个我们必须要清楚。不过这个地方,我们对于能念的心要注意,我们一定要对于娑婆世界的苦谛,要生起一个胜解,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我们再看二十一面,有关信愿的第二篇,请合掌。
【二】【当须发决定心,临终定欲往生西方。且莫说碌碌庸人之身,不愿更受;即为人天王身,及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大**化,普利众生之高僧身,亦视之若毒荼罪薮,决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如是的决定,则己之信愿行,方能感佛;佛之誓愿,方能摄受。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永出轮回矣!】
— 复高邵麟书三 —
我们分成三段。前面的已经说过了,我们这一念的信愿是能感, 弥陀的大悲愿力是能应。但是这个信愿到底要修到什么标准,才能够跟佛感应道交呢?这个地方讲出它的量,看
第一段「当须发决定心,临终定欲往生西方。」
这种信愿一定要达到决定心, 什么叫决定心呢?印祖就解释 「临终定欲往生西方」 ,就是我今生的一切努力,只为达到一个目标,我为什么拜佛?为什么持戒?为什么弘扬佛法?为什么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就是「临终定欲往生西方」,就是一个目标,临终决定要往生极乐世界,就是一点犹豫不决都没有。有些人的心情,认为往生也好、不往生也可以,这种心情就不是决定心,这样子就没办法感应道交。所以这个净土法门一定要决定心。
这个决定心呢,印祖又讲出它的相貌,讲的更清楚,看
第二段「且莫说碌碌庸人之身,不愿更受;即为人天王身,及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大**化,普利众生之高僧身,亦视之若毒荼罪薮,决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
所谓的决定心,就是不要说,这个碌碌庸庸,一个平凡的人身、就是生老病死这样过一生,我们不想受,就算是人王,你下辈子做大国王,做转轮圣王好了,统领四天下,七宝千子,或者让你做天王,忉利天天王,或者大梵天王。或者你说这个世间的荣华富贵我不欢喜,有种种过患。给你出家为僧,这个出家为僧,不是普通的出家人喔,你看「一闻千悟,得大总持」,这个在自利功德当中,有这种境界,「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内心当中有禅定、有陀罗尼,有禅定有智能,成就这么殊胜的自利功德,这一念心能够得大总持;在利他方面呢,「大**化,普利众生」,你弘扬佛法的时候,很多的眷属来听你弘法,你有很好的弘法因缘,你有这种自利利他的 「高僧身」 。「亦视之若毒荼罪薮, 决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 ,也应该把这种「高僧身」当做是一种毒荼。这个荼就是一种毒的菜,就是一种毒的意思,把它当做一种毒药,把它当做一种罪业的根源。因为这个三界,我们凡夫还是有漏的心,在三界很难抗拒不造罪业,这个三界的果报很容易生起罪业,这种身心是罪业的根源,所以「决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
这个「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大**化,普利众生之高僧身。」我听过很多在家居士,他的心情就是这样子。他跟我说:哎呀!师父,在家人实在是太苦恼了,下辈子一定要出家。我心里想:你下辈子发愿要出家,你为什么不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呢?是不是更彻底一点,出家不见得就能够解脱,出家的因缘是好一点,但是恶因缘还是很多的。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清楚,我们要观察这个三界,只要是三界的果报,都是苦恼的,都是有种种的退转的因缘,所以这个地方要决定之心。
在《净土圣贤录》讲一个公案,它讲一个法师叫僧藏法师,僧是出家人的僧,藏是三藏法师的藏,这个法师他修苦行,平常就是为大众师做劳力。《净土圣贤录》提到说这个人很特别,他任劳任怨,这个是不简单。一般我们任劳是容易任怨难,你工作做很多,人家批评你,你就受不了。他不是,他任劳又任怨,他晚上的时候就读诵大乘经典、然后就念佛,他这样子修了一段时间。他在临命终的时候,他那种功德力,修福修慧,修慧修福,临命终的时候,六欲天次第来迎,一开始是四天王天中阴身现前,最后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那个地地殊胜。结果他内心都不动摇,「这个不是我要的」!这个六欲天,他都不动心以后,六欲天就次第的消失掉了,最后阿弥陀佛才现身,他就是一念的信愿,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往生极乐世界。
这个故事后面古德有一个评注,它说:临命终的时候,心思是何等的散乱,六欲诸天是何等的殊胜,而能坚定如此。你看看!我们没有看到这个欲界天的境界,我们不知道的,在经论上说,六欲天的天人,他那个指甲,他剪下一块指甲,它的价值,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比起来,比不上他一块指甲,我们这个指甲是剪剪丢掉的,当垃圾丢掉。你看这个天人的果报是这种境界,他剪下一个指甲, 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合起来, 比不上他一个指甲,那个宝的殊胜。但是他并没有说他是一个圣人,我相信他还是个凡夫的境界,他面对这么殊胜的这种境界,他不动, 这个不容易。
所以我们要注意,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有时候是阿弥陀佛马上现前,那当然是感谢三宝,那个最好。但是,有时候我们也持戒、也修福,万一是诸天的中阴身现前,那怎么办呢?你想想看,这件事怎么办呢?你能不能经得起这种诱惑呢?你想想看, 而是在临命终的时候,古德说: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你只要一个念头差错就投胎,「我再来一次」,没有机会,你这一个念头一动,就也等于是感应道交,跟欲界感应道交,没有机会让你去考虑,也没有第二次的,失败就失败。
所以这个「决定心」也是不容易。所以我们平常就必须要预防、抉择,你告诉自己:欲界是苦恼的,不但是三恶道的是苦,诸天也是苦。为什么呢?无常即苦,无常败坏,做一场美梦。结果呢?掉下来重新开始,辛苦了几十年,吃了一个糖果,很甜,吃完什么都没有了,对不对?就像印光大师说的,你念佛人得到一个天的果报,得到一个国王果报, 就是这个摩尼宝珠换糖果吃这种境界嘛。你得到摩尼宝珠,你要什么有什么嘛,对不对?你往生极乐世界,在那个地方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在那一期的生命,决定成佛。成佛以后,你有无上菩提,当然就是大自在,佛为法王于法自在,你那个功德力,自受用是常乐我净;他受用呢,到十方法界里面去现身,千江有水千江月,那一个众生跟你有缘,你现什么身都好,应以何身得度,而现何身说法,令其解脱。这个无上菩提就像摩尼宝珠,要什么有什么,而且它是恒常相续的。
所以我们内心当中,一定要事先准备的抉择,诸天它是无常的,这种快乐是无常的,不是我们的归依处,所以我们应该对于人王、天王、乃至于这种大法师的境界,「亦视之若毒荼罪薮,决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这个地方要注意,这个才是所谓的信愿具足,我们讲信愿具足就是这样子的,决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
第三段「如是决定,则己之信愿行,方能感佛;佛之誓愿,方能摄受。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永出轮回矣!」
所以这个地方信愿决定,我们一念决定的信愿行,才能够感佛,佛的大悲愿力,才能够摄受我们,「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到极乐世界往生九品,就永远的离开了三界业力的轮回。这个地方就说出了信愿具足的一个量,就是这个决定的量。
这个地方印祖讲这个信愿,它是智慧相应的一种抉择,我们透过对于佛陀圣言量的思惟,把我们内心的颠倒给拔除,我们总认为五欲是快乐的,诸天的五欲是快乐的,我们要用无常观来破它。这个就是所谓的决定心,要发起决定的往生的心。
好, 我们再看:
丁二、执持名号。分二:初、静中修。二、历缘对境修。
戊一、静中修。分三:初、正示念佛方法。二、善识对除障;三、回向。
先讲念佛的方法,再讲到念佛的时候,有障碍怎么对治,最后再讲回向的方法。看第一个,今初,正示念佛方法,好,请合掌。
己一、正示念佛方法
【一】知汝不知净土宗旨,当依「一函徧复」所说,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法门,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 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较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浅之得一心,深之则得三昧。
— 复杨炜章书 —
这一段是讲到我们念佛, 一个摄心的方法怎么栽培?怎么能够执持名号到一心不乱?就是栽培念力。先看
第一段「知汝不知净土之宗旨,当依『一函徧复』所说,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
「汝」就是这个居士,这个居士他问印祖。印祖说:你不知道净土修行的方法,你应该依止 「一函徧复」。印祖因为后来慢慢出名,很多人写信问他问题,有关净土的问题,他就怎么办呢?就把整个净土的修行法要,写成一篇文章,只要有关问净土的,他就把这篇文章寄给他。一函徧复,以一函来普遍的回答一切的净土问题。这个一函徧复当中,所说的要「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就是信愿持名三种资粮。
「勿用观心法门,当用摄心念法。」这个地方要注意,这个观心法门,在现在的佛教界倒是比较少。但是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时候,明朝、清朝的时候,倒是蛮兴盛的。这怎么回事呢?就是禅宗也念佛,他也念南无阿弥陀佛。他念完了以后,他就去回光返照、去思惟:念佛是谁?就是说:我怎么能够念佛呢?那个能念的那一念心是怎么回事呢?这本来面目是怎么回事呢?他就从念佛了以后,探本求源,去观察能念的那一念明了心,这个就是观心法门。当然他主要是找那个不生不灭的心,从那个地方去契入。这样子的话,因为他念佛当中,没有一种归依弥陀的心,也没有往生的愿力,所以这样子念佛,是不能够成净土,他的目的是要去思惟:念佛是谁。换句话说,他的所观境是能念的那一念心,这个地方不同。我们平常的摄心念法,所观境是佛号,是去观察所念的佛号,一句弥陀念诵听,所以这个地方又不同,我们要抉择出来。
到底什么是摄心念法呢?印祖在
第二段「《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 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他先引用《楞严经》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面讲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势至菩萨那一章里面讲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成就三摩地,这个是一个最殊胜的方法。这个地方的重点,能够得三摩地,就是「都摄六根」跟「净念相继」,一个是专注的力;一个是相续力。印祖解释什么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我们看什么是「都摄六根」?
「念佛时,心中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这个「都摄六根」,就是以一句佛号来收摄我们的六根,我们凡夫的六根它就是心光外泄的,眼睛攀缘色尘,耳朵攀缘声尘, 乃至于意根攀缘法尘, 就是这个十八界,都是有漏的十八界。现在要用一句佛号把六根摄住,怎么摄呢?印祖说有三个次第:第一个,心中要念得清清楚楚。念从心起,这个佛号从你这一念的信心跟愿力的心、归依弥陀的心,从你的心中生起来,从你这一念明了心当中,把它创造出来;然后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声音从口里面吐出来,最后音从耳入,从耳中听回去。这样子「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
不过这个地方要注意,「清清楚楚」这四个字不要忽略。很多人读印祖《文钞》「心中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要听得清清楚楚」, 「清清楚楚」这四个字就是忽略了,念佛的时候只求快、只求多,随口溜过,这就不对了。这三根呢,心口耳三根摄住了以后,其它的,眼睛就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都摄六根。这个地方就是讲到一句佛号都摄六根。
『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较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你这样子念呢,虽然说不能完全没有妄念,但是跟一般不摄心的人来说,妄想少很多了,心中清净多了,叫「净念」。
第三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浅之则得一心,深之则得三昧。」
这个是讲功德。如果我们能够「净念相继」呢,慢慢慢慢就可以把这个心收摄起来,「浅之得一心,深之得三昧」。这个一心跟三昧,其实在唯识学来说,一心就是三昧。因为三昧一定是心一境性;心一境性一定是三昧。不过印祖以浅深来说,或者我们是说「一心」,就是就着「事一心不乱」,伏除见思,这个深一点,就是「理一心不乱」,破无明,这个量也可以这样子抉择出来,以事一心跟理一心来抉择。这个是讲到念佛的方法,就是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所谓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我们再看下一篇,看二十五面,大家请合掌。
【二】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到三,从四到六,从七到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着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
— 复高邵麟书四 —
好,印祖讲完「一句弥陀念诵听」以后,他又提出了一个办法叫「十念记数法」。前面的一句弥陀念诵听,它主要的是约都摄六根。但是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怎么使令这个净念相继?印祖又提出了一个「十念记数法」来说明,如何使令净念相继,我们看先看
第一段「所谓十念计数者」先标出它的标题,第二段就说明它的内容。
第二段「当念佛时」就在念佛的时候。
「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这个十念计数法门,它是以十句为一片,就是你先把佛号十句取出来,当作一小片,由这十片来运作,这十片当中要念得分明,也应该记得分明。下面会说明怎么念、怎么记。到了十句以后呢,又从一句到十句,不可二十、三十,就是以十句为一个循环,当作一个十句的运作循环。「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印祖说你打坐的时候不要掐珠, 你经行的时候掐珠可以。你打坐的时候,心慢慢寂静,你手拨念珠,身劳神动,久则成病。身体在那边动,影响到你。身劳,你的神也会动,它在寂静当中,你七动、八动,久则成病,你会产生四大不调。这种因修行产生的四大不调, 吃药没办法的,这个要注意,身劳神动,久则成病。不能掐珠怎么办呢?印祖就告诉一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