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转机出现,初步认可 (第2/3页)
成了某种松动的疑惑——就像有人拿钥匙轻轻捅了捅上了锈的锁眼。
“李经理喝温水还是柠檬水?“苏蘅抱着小杰从儿童房出来,额角沾着点床底的灰,语气却从容得像刚完成场学术答辩,“我刚煮了雪梨水,小杰说要给客人留最大的杯子。“
小杰立刻从她怀里挣下来,蹬着小短腿往厨房跑:“我去拿恐龙杯!“
李薇看着他蹦跳的背影,又看向苏蘅。
这个总被质疑“学历过剩“的姑娘,此刻围裙上沾着小米粥的渍,发绳松了几缕碎发,可她的眼睛亮得惊人——那是种把知识揉碎了喂给生活的光,比她硕士学位证书上的烫金还要耀眼。
“苏蘅。“李薇开口时,声音比早上出门前泡的茶还温了几分,“你...平时带孩子,都要背这些'咒语'吗?“
苏蘅擦了擦手,从围裙口袋里摸出个皱巴巴的笔记本。
翻开第一页,是用不同颜色马克笔标注的“非暴力沟通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旁边贴着张便签,是她用红笔写的批注:“对3-6岁儿童,需将'需要'转化为具象化场景(如'安全感=妈妈的吻+固定的睡前故事')“。
“不是背咒语。“她抬头时,阳光正好落在笔记本上,把“非暴力沟通“几个字照得发亮,“是把书里的'如何与孩子共情',变成小杰能听懂的'怪兽和能量球'。“
李薇的指尖轻轻划过笔记本边缘。
她想起昨夜在系统里翻苏蘅的培训记录——这个姑娘在新人考核时,别人背的是“擦玻璃要分三遍,厨房清洁重点在油污“,她却交了份三千字的《0-12岁儿童情绪管理在家政服务中的应用》。
当时她还在考核表上批注“理论过剩,缺乏实操“,此刻再看,那些被红笔圈出的“依恋理论““情绪颗粒度“,早就在小杰的笑声里扎了根。
“叮——“苏蘅的手机在茶几上震动。
她扫了眼屏幕,耳尖微微发红——是李薇昨晚发的消息“周先生十点到“,此刻时间显示九点五十分。
“李经理,我去换件干净围裙。“她把笔记本收进抽屉,转身时瞥见李薇正望着小杰的背影发呆,那目光里的审视早已碎成了星子,“您要是想检查工作,等会可以看看我整理的育儿日志,从小杰的排便规律到每日情绪波动都有记录......“
“不用了。“李薇突然开口,声音轻得像怕惊着什么,“我信你。“
窗外的风掀起纱帘,吹得茶几上的绘本哗啦翻页。
小杰举着恐龙杯从厨房跑回来,杯沿沾着点雪梨汁,在阳光下闪着蜜色的光。
李薇看着这一幕,忽然想起系统里那条五星好评的末尾——王女士写的是“她不是保姆,是帮我和孩子找到彼此的引路人“。
此刻她终于懂了。
那些被她质疑的“学历过剩“,那些被同行笑话的“掉价读博“,原来早就在苏蘅蹲下来与孩子平视的瞬间,变成了比任何育儿经验都珍贵的东西。
楼梯间传来清晰的脚步声。
李薇抬头看向玄关,听见苏蘅在卧室应了声“来了“,然后是换鞋的轻响。
她的目光落在茶几上那本摊开的《发展心理学》上,书页间夹着的便签被风吹得掀起一角,上面导师的批注隐约可见:“当知识扎根于生活......“
脚步声在门前停住。
李薇摸出手机,在苏蘅的员工档案里,悄悄把“重点培养“改成了“核心储备“。
门开了。
(楼梯间的脚步声渐近,李薇抬头时,正看见个穿着深灰西装的男人站在玄关。
他手里提着个公文包,镜片后的目光扫过满地狼藉的玩具,最后落在苏蘅沾着灰的围裙上——那是周砚。
)
门开的瞬间,穿深灰西装的男人抬眼。
周砚的目光先扫过满地被收拾整齐的玩具,再落向苏蘅——她刚换了件浅蓝格子围裙,发梢还沾着点床底的灰,却把小杰举在臂弯里,孩子正用沾着雪梨汁的手指戳她鼻尖,两人都笑出了酒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