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屏后观政,幼主初锋 (第3/3页)
“蒙童背诵”的范畴。
这近乎是对他们执政方式的质询!
一个九岁的孩子……背后是谁?还是……?
眼看着廷议已开始偏离主线。
作为次辅的杨荣终于按耐不住,他必须要站出来维护内阁的权威和议政的“主轨”。
他清了清嗓子站起,语气带着长辈式的提醒,躬身对着着小皇帝说道:
“陛下天资颖悟,引经据典,切中时弊,诚乃社稷之福!然则……”
他话锋一转,“政务繁剧,经纬万端,非旦夕可通。伏望陛下以圣学为根基,涵养德性,少涉实务为佳。”
这句话看是恭维,实则翻译过来就是说:小娃娃,闭嘴读书就好,你未亲政,国家大事少掺和。
马愉闻听立刻上前一步,躬身护驾:
“东杨公此言差矣!陛下所问,切中‘稽疑’之道!此乃《洪范》九畴枢要,正合今日所学!陛下温故知新,垂询实务,正是观政致用之理!岂可言‘少涉’?”
他这是直接把皇帝的行为拔高到“践行圣训”的高度。
杨士奇微微颔首,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精明。
他亦起身离案缓缓开口道:“马侍讲所言甚是。”
“古之圣王,自成王始,冲龄践祚,便已有听政之例。陛下年幼而聪敏向学,渐习政务,体察下情,亦是正理。”
他说的这番话既是对马愉的支持,也是某种定调,而且还巧妙地将“观政”提升到了“圣王传统”的高度,同时又给皇帝划定了“渐习”的框架。
被首辅和讲官联手堵回来的杨荣,脸色不禁微僵,他暗自瞥了这位当朝首辅一眼,但终未再言。
看到内阁内部这微妙的交锋,朱祁镇适时地垂下小脑袋,声音带着歉然和孩童的懵懂说道:“朕不过偶感圣训,心有所惑,惊扰列卿议政,万望恕朕德凉幼冲,诸卿莫怪。”
既然目的已经达到,那就可以把姿态放低,朕给你们内阁群臣这个台阶。
杨士奇闻听果然顺坡下驴,声音带着决断道:“陛下圣虑深远,发人深省!臣请以十五万两折中拨付大同,另着都察院遣御史一员,随银监放,核实兵额,杜绝虚冒!如此,则解边镇燃眉之急,亦全户部审慎之虑!诸位以为如何?”
他这是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将责任分摊。
杨荣指节在案上轻轻一叩,算是认可:“臣附议。然须明令总兵:新饷到日,必当堂点验,按实造册!若有虚报冒领,严惩不贷!”
他补充了执行细节,算是找回一点场子。
杨溥此时也抬起头,带着务实,温声补了一句:“太仓骤出十五万两,恐伤元气。可否奏请太皇太后懿旨,从内承运库暂借五万两?如此太仓留银足备京畿不时之需,亦不误边事。”
他这是提出了财务周转方案。
三言两语间,僵局已破。
方案迅速敲定,中书舍人立刻上前,根据三杨议定的要点,在票拟纸上奋笔疾书。
朱祁镇看着三杨默契地修订票拟,心中感慨:“三杨如鼎三足,纵有倾轧,终不覆器。想撬动这铁三角,得找准支点,还得有把够硬的撬棍……”
日影又西斜几分,廷议近尾声。
案上题本皆已议定,票拟也由中书舍人誊抄妥当,只待送至司礼监披红用印。
杨士奇搁下紫毫笔,望向屏风,声音带着程式化的尊重:“陛下,今日所议,可还有训示?”
朱祁镇摇头,稚音带着恰到好处的倦意,仿佛刚才那番已耗尽了精神:“诸先生劳苦,议决妥当,朕无异议。”
杨荣抚须,目光扫过屏风,但审视之色更浓。
王振适时躬身,忙从杨士奇案头接过那叠票拟说道:“内臣这就送司礼监用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