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经筵锁麟,深宫疑云 (第1/3页)
文渊阁西厢的值房内,烛火通明。
白日里堆积如山的题本总算批阅告一段落,值夜的中书舍人已被屏退,厚重的殿门紧闭,只余下三杨抵案相对。
而案头一角,赫然放着那份午后已呈送乾清宫的《春秋》讲学章程副本。
杨荣猛地站起身,在狭窄的空间里踱了两步,眉宇间那股子鹰隼般的锐气几乎要破壁而出。
他停在紫檀公案前,双手撑案,目光灼灼地看向首座的杨士奇。
“士奇兄!你所虑……分毫不差!”他深吸一口气,
“我亲眼所见!幼帝负手独立于烟波之侧,身量虽小,然其气度沉凝如山,渊渟岳峙!尤其那双眼睛……!”
“那双眼睛里,哪里还有半分垂髫稚子的懵懂?!那眉宇威仪,那睥睨之姿……分明……分明是宣宗盛年时的气象重现!”
说道最后他用指节重重叩击着案面:“此子龙潜于渊,鳞爪已显!《春秋》之教,刻不容缓!”
“若再迟疑,若待其心性筋骨定型,再行圣训,届时圣训难入其心、难移其志,你我苦心维系之鼎鼐之道必遭倾覆!
“届时,有何面目见仁、宣二帝于地下?!”
此话倒乃杨荣肺腑之言!
他深知幼童心性如初熔之金,唯趁其炽热未凝之际,以圣人之法锻之,方能塑其形,定其质。
若待金液冷透,其性已凝,其志已坚,纵有千钧之锤,亦难撼其分毫!
此时不行教化,更待何时?
杨士奇缓缓颔首,眼眸深处是同样的凝重与决绝:“勉仁(杨荣)所见龙行,正是老朽肺腑!此前议定《春秋》为先,绝无私念,实为社稷万年计!此乃煌煌正道!亦是我等为臣者,为这大明江山筑下的最后一道堤防!”
他声音陡然转厉,带着不容置疑的斩钉截铁:“议定之事,下月即行,绝无更改!”
杨荣闻言,胸中块垒尽去,重重点头:“正当如此!务必使其深铭五内!”
一直在旁未曾开口的杨溥此刻终于停下拨算珠的手指,胖脸上带着惯有的温吞,语气凝重道:
“士齐兄洞若观火,东杨公亲见印证,此乃社稷之幸。《春秋》大义,涵养圣德,下月开讲,自当全力推行。”
但随后他话锋一转,拿起一份户部关于边镇军饷告急的贴黄晃晃道,“然则,骤改讲学仪程,那翰林增补、典籍誊录、光禄供奉、尚宝监用物等……桩桩件件,皆需钱粮先行支应。
“近几月河南河工已糜费巨万,北边宣大告急,蓟镇亦需增饷,太仓存银……”
他顿了顿,将那份贴黄轻轻推到杨士奇面前,语气加重:“……已近枯竭!若因此事,再引得户部叫苦,王振那阉宦借机在太皇太后跟前搬弄是非,岂非事与愿违,反损圣学之尊,亦授彼阉以柄?”
杨溥的话,如同一盆现实的冷水,浇在杨士奇与杨荣因确证“龙形”而激荡的心绪之上。
钱粮,大明运转最脆弱的基石,也是王振那阉宦能兴风作浪的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