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万民同欢,清谈正酣 (第2/3页)
当这股承载着万千希望的人流最终汇入城内之时,那股辛劳之气便立刻被更浓郁的人间烟火所浸染。
城内,早点铺子早已升起了第一缕炊烟。
炸油鬼的师傅将雪白的面团拉成长条,灵巧地投入滚油之中,只听“滋啦”一声脆响,那股焦香瞬间就霸道地钻进了所有早行人的鼻孔里。
隔壁的馄饨摊,大屁股的老板娘利索地包着皮薄馅大的元宝馄饨,案板旁沸水翻滚的锅里,升腾起让人垂涎欲滴的湿润白雾。
辰时,天光大亮。
万寿节的喜庆气氛,已如同醇厚的佳酿,开始浸润着京城的每一个角落。
东城最热闹的“春风得意楼”里,早已座无虚席。
茶客们磕着瓜子,喝着新上的雨前龙井,空气中弥漫着茶叶的清香、点心的甜香和人们的喧嚷声。
大堂中央,说书先生将一块醒木“啪”地一拍,满堂瞬间一静。
他清了清嗓子,脸上带着一丝神秘的笑意,开了腔:“各位看官,旧书听得多了,今儿个,咱说一段新书!不说我朝,不讲前元,咱把这故事的‘书胆’,请到那大唐贞观年间,讲一段‘铁骨谏官智辩紫微阁’的千古佳话!”
此言一出,满堂皆是会意的嗡嗡声。
毕竟是天子脚下,皇城根儿的百姓,哪怕不识字,对这朝堂上的风吹草动,也比别处的读书人更敏感三分。
人人都听出了味儿,什么“贞观佳话”,这分明是借着前朝的酒杯,浇自家胸中的块垒!
说书先生见火候已到,得意一笑,将醒木再次拿起,却不拍下,只是用指节在木面上‘叩、叩’敲了两下,满堂的议论声便立刻消失了。
他这才压低了声音,如同亲历者一般,将那段波澜壮阔的朝堂风云,娓娓道来:“咱就说,那贞观朝堂之上……”
茶楼之下,街道之上。
那个推着独轮木车的菜贩,正咧着嘴,将一小袋官府施舍的“恩赏米”小心翼翼地放进怀里。
他不懂楼里人们口中的天下大事,他只知道,自从朝廷严惩了那些贪官污吏,京城的米价,好像真的降了那么几文钱。
而且今天天子过寿诞,不光进城不用交税,而且还能白领到半升白米,这足够给娃熬一顿稠稠的米粥了。
不用交税省下的铜板,换了娃手里的糖葫芦。
朝廷恩赏的白米,又能让娃喝上顿热粥。
他转身轻轻地拍了拍八岁儿子的小脑袋瓜憨笑道:
“栓柱啊,记着,咱们当今的万岁爷,是顶好的皇帝!你长大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