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饥荒的年代 (第2/3页)
字越少,比如某个历史年份发生自然灾害饿死了多少人,从来没有人做过准确统计,或者说根本无从统计。
我住的村子叫作全集村,当时全村一千余人,是全镇最大的自然村。村子人多,自然饿死的人也多,开始是老人,后来是中年人。
位于村子东南角有一处洼地,不断有死人被扔进去,老一辈的人都叫那里是“乱坟岗”。赶上大旱,天气炎热,瘟疫滋生,死人就更多了。每年扔到乱坟岗的死人数不胜数,家里有张席子的还裹着席子,没有席子的干脆只穿件破旧单衣,把厚实的留给活人。
那个年头死的人多,乱坟岗对于我们村的人来说是禁地,晚上没有人敢去。乱坟岗怪事多,传闻晚上有冒着蓝光的鬼火追着人乱跑,甚至还有人在乱坟岗唱歌。这些怪事有的是以讹传讹,有的是村民亲眼所见,但是具体情况是什么样,时隔这么多年,也无**证了。
隔壁村是方圆五十里最穷的村,人多地少,每年到四五月青黄不接的时候就没吃的,我们那里叫作闹春荒。一九五三年那年,黄淮地区异常干旱,粮食大幅度减产,所有的粮食都被吃光了,地里刚出的绿芽被掐了炖汤喝,连树叶都成了奢侈品。危难之际,村干部决定带领全村出去要饭,这在当时绝对是壮举,但是也绝对不是个例。可是人刚到县城就被县里面的领导给拦了下来。村干部说村里已经没有任何能吃的了。县领导说他不管,但是绝对不能集体讨饭,说集体讨饭是给新中国抹黑。
县领导叫人架着村干部,将这些人赶回了村子。村民回到村子后,没有粮食吃,就全部活活饿死了。之后这个村子连续好几年没有人去,镇长觉得村子邪气太大,就在那里建了一所小学,希望借以化解邪气。
经济不好,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经济不好有经济不好的好处,那就是娶媳妇容易。虽说爹妈心疼闺女,总盼嫁个好人家,可是困难时期养个闺女不容易,自己都吃不上,又拿什么去养个闺女。
越是动乱越是争相嫁女。很多家庭主动说亲,小姑娘十五六岁就嫁出去了。不过我们家经济条件比较差,就算是到了这个环境,爷爷到了二十八岁也没有讨到老婆,一直是光棍汉。我问爷爷,为什么家庭条件好的时候不娶一个。他回答说,当时没有想到家里突然会落魄。本来还是少爷,第二天就成了地主阶级走资派了。从前说亲的踏破门槛,现在踏破门槛去说亲,悔的肠子的都青了。
要说结婚有时候讲究的是缘分,强求不得。
我的爷爷叫李长德,长是他的辈分,28岁那年春节,生产队发猪肉,每人二两。我们家当时就三口人,太爷爷、太奶奶和我爷爷,所以我们家分到了六两猪肉。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