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章 战争本质上打的是经济 (第1/3页)
关羽回到府中,即差人前往魏吴两地,详细了解曹孙刘三方目前商业往来的详细情况,以验证提纯浊酒之法是否有前景。
一切商业活动的基础,都建立在贸易通道是否顺畅,贸易是否频繁的前提下。
三国之间的军事争霸亦是如此。
三国相争在本质上是经济比拼,在人口和军队没有压倒性优势的前提下,谁率先取得经济上的大幅领先,谁就拥有着最高的战争潜力。
自古以来,经济便是发动一场战争的主要支撑点。
战争的规模、强度及最终胜负,与经济密切相关。经济上占据优势的一方,即使在战场上短暂失利,却有更大概率赢得战争的最终胜利。
战国时,秦国之所以能够快速超越关东六国并持续蚕食六国地盘,得益于关中雄厚的经济支持。
长平之战中,秦赵两国在军事上处于均势,赵国因粮草匮乏急于寻求决战,最终被秦军诱于长平包围,最终全军覆没。
此战表面上看是统帅赵括军事素养不够所致,实则是经济因素决定了统帅的决策,进而决定了最终战争胜负。
倘赵国经济雄厚,府库充盈,自不会急于与秦国军队寻求决战,而会选择固守城池,以逸待劳,反过来消耗秦国国力。
长平之战,本质上是秦国与赵国综合国力的较量。
当然,秦国能够统一六国的主要原因不仅仅是经济实力因素,还包括商鞅变法带来的制度革新、强大的军事力量、优越的地理位置与资源、“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六国内部矛盾以及秦国连续七代君主的战略延续性。
汉时,刘邦之所以能够在秦亡后灭楚,一统天下,得益于经济支撑,利用巴季汉中这个安全的大后方源源不断的提供物资,成功收复三秦。又凭借关中经济和地理优势,在荥阳前线不断拉扯,加之韩信等将从侧翼及后方骚扰,很快耗尽楚国国力资源,最终在垓下决战中彻底击败项羽。
兵败后项羽之所以不回江东,主要原因还是刘邦雄厚的实力让他觉得东山再起的希望渺茫,因而绝望自刎。
试想如果当时江东经济实力雄厚,有与刘邦抗衡的资本,项羽怎会不过江?
东汉末年乱世中,曹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