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大明:帝师之路,从科举开始 > 第1059章 大结局

第1059章 大结局

    第1059章 大结局 (第2/3页)

的贡献,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权力与地位,成为了大明江山的根基。

    国丧期间,举国哀痛,百官深感失落,许多人不禁自发前往越王府,前来悼念这位为国捧心的老臣。

    哭声遍地,痛彻心扉,整个京师仿佛陷入无尽的悲伤。

    百姓们泪流满面,怀念那位为大明所奉献的一生,犹如怀念亲父。

    大殓之日。

    当六十四名锦衣卫抬着金丝楠木棺椁走出越王府时,沿途跪满了披麻戴孝的百姓。

    纸钱如雪片般飞舞,哀哭声震天动地。

    令人称奇的是,明明正值酷暑,棺椁所过之处却总有阴云遮日,凉风习习。

    "天亦悲泣啊!"翰林学士王鏊在日记中写道,"万民缟素,如丧考妣。昔周公薨而天下雨,今越王逝而风云变色,岂非天意?"

    最震撼的一幕发生在灵柩行至大明门时。

    守门的金吾卫将士突然全体卸甲,将兵器倒插在地,行最隆重的"折戟礼"。

    这是军中祭奠统帅的最高礼仪,自太宗靖难后从未出现。

    成化帝闻讯,非但不罪,反而下旨褒奖。

    六月十五,成化帝亲临太庙致祭。

    “相父一生忠诚大明,辅佐我朝,平定乱世,立下赫赫战功,今朕失去一位国之栋梁,实为大明之大损失。”

    说着,这位素以刚毅著称的帝王,双目中再度泛起泪光。

    随行官员无不震撼,他们从未见过皇帝如此失态。

    七月初七,越王徐闻葬入天寿山长陵一侧的越王陵,安息于此,与永乐大帝为邻,成为君臣千古美谈。

    朝中一位老臣,泪如泉涌,悲痛欲绝,跪倒在地,几乎晕厥。

    下葬时发生奇事:一对白鹤自西北飞来,绕陵三周后长鸣而去。

    钦天监奏称此乃"忠魂化鹤"之兆,成化帝遂命画师绘《双鹤绕陵图》悬于奉先殿。

    随着陵墓石门缓缓关闭,意味着大明的一个时代的终结。

    百年风雨,几度风云变幻,但越王徐闻所立之功业,必将长存于史册,永远铭刻在这片土地上,成为不朽的传奇!

    自此,大明百姓有了新的习俗:每年六月初四,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前洒一杯水酒,祭奠那位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的"越王爷爷"。

    次年,成化帝命史官修史,将越王徐闻破例编入帝王本纪中。

    越王徐闻、字云升,才智过人,志气凌云,生于洪武十二年东昌清平,时逢家道中落,父母早逝,肩负家国之重担。

    然天命不负,机缘天成,彼年十七,时逢洪武二十九年,赴山东乡试,披荆斩棘,一举中举,为山东乡试解元,初试锋芒,少年成名,风头无两。

    其才俊之气,初现即已震动百里,齐鲁名士均为之侧目。

    翌年,洪武三十年,徐闻参加会试,才情更胜,直上青云。

    殿试时,得太祖高皇帝亲自钦点,封探花,扬名天下,入翰林院为官,步入朝廷,自此入仕。

    岂料,虽得朝廷青睐,徐闻心知朝中朽官腐败,勋贵横行,于是大胆举报,揭发勋贵修渠贪污,鱼肉百姓,官场腐化,直言不讳。

    此举为百官震惊,但徐闻直视权贵,敢言不阿。

    因其刚直不阿,勇敢直言,开罪大臣,也因此受太祖高皇帝赏识,连升六级,任都察院右佥御史,监督百官,屡次替民除害,风头更劲。

    然建文年间,朱允炆削藩削权,欲消除宗室藩王之势,徐闻因其刚烈言辞,当众直言新帝不得人心,政策多有失误。

    此一番言辞,使得徐闻遭遇朝廷忌惮,被贬至北平府大兴县知县,实乃典型之“忠臣遭谤,孤臣被贬”。

    其时,太宗文皇帝为燕王,逐渐崛起,暗流涌动,欲图靖难之计。

    徐闻虽被贬职,却并不低头,其实心怀家国之忧,知天命已至。

    太宗文皇帝知徐闻之智谋,欲拉拢之,于是邀请其投效。

    在靖难之战中,徐闻果敢挺身而出,投笔从戎,成为太宗心腹谋士,任北平府大后方之重职,掌控北平防线,策马出征,指点江山,成为靖难军中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