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三国:田里种出百万雄兵 > 第231章 :元方这事你怎么看?

第231章 :元方这事你怎么看?

    第231章 :元方这事你怎么看? (第3/3页)

    荀彧低声自语,目光投向北方,仿佛穿越了千山万水,看到了五原城头猎猎的旌旗和阴山脚下沸腾的战场。

    “主公,文若定不负所托,守好这并州根基,待云中捷报传来,便是这昭余泽畔,稻浪翻滚,仓廪充盈之时!”

    他转身又回到案前,重新提起笔,开始在一份又一份的公文上,写下清晰而有力的批复。

    窗外的阳光,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沉稳而坚定。

    晋阳城的王佐之才,在看似平静的日常中,却始终紧绷着,为前线的一切,提供着最稳固的支撑和最充沛的力量。

    打仗,从来都不是单一无脑压上,其背后需要付出的,是海量的物资与后勤。

    ——

    很快就是一天。

    凌晨寅时三刻也就是四点多钟,天幕仍是浓稠的墨蓝,启明星孤悬。

    晋阳城尚在沉睡,只有打更人的梆子声在寂静的街巷间孤独回荡。

    然而,太原郡守府门前,却已汇聚起了一片人影。

    灯笼昏黄的光晕下,人影幢幢。

    郡府各曹,户,仓,工,法,田(典农),集(市场),医曹的掾史,令史,书佐,差役等大小吏员,准时出现在各自的位置上。

    他们大多穿着的都是青色褂,头戴同色幞头,脸上带着尚未褪尽的睡意,却无人交头接耳,只是默默整理着衣冠,检查着随身携带的算筹,简牍,笔墨等物事。

    空气清冷,呵气成霜,唯有脚步轻移和整理物品的窸窣声。

    这便是太原郡守府雷打不动的寅正点卯。

    “点卯!”

    随着一声洪亮的唱喏,沉重包铁的郡府大门在绞盘的咯吱声中缓缓开启。

    两名按刀肃立的郡兵分立两侧,目光如炬。

    门内,陈纪手持名册,立于阶上,神情肃穆。

    他的身后,站着数名捧着厚厚文牍的吏员。

    人群鱼贯而入,在宽阔的前院广场上按所属曹司列队站定。

    无人喧哗,队列迅速成形,虽非军阵般整齐划一,却也秩序井然。

    “户曹掾史,王向!”

    “到!”

    “仓曹令史,李缺!”

    “到!”

    “工曹书佐,邹迁!”

    “到!”

    “法曹掾史,赵石!”

    “到!”

    陈纪的声音平稳清晰,挨个点名。

    被点到名的吏员高声应答,上前一步。

    考功的吏员则飞快地在名册上勾画,同时目光锐利地扫视着应卯者的仪容,精神面貌。

    迟到,衣冠不整,精神萎靡者,不仅会被当众训斥,更会在考功簿上记下一笔,直接影响月俸乃至年终考绩。

    点卯完毕,无人缺席迟到。

    陈纪合上名册,目光扫过全场。

    “荀长史有令,春播乃国本,一刻不可耽误!各曹今日职司,务求干练高效!

    户曹,今日需核完昭余泽最后三屯的田亩清册,午时前呈报!

    仓曹,虑虒县借调的五千石豆种已至南仓,即刻点验入库,登记造册,不得有误!

    工曹,匠造营新拨往五原的曲辕犁二百具,耧车五十架,巳时前必须装车完毕,由郡府派兵押运启程!

    田曹,昭余泽东区新开引水渠三处,今日务必完成验收,绘图呈报!

    集曹,严查城内粮商有无囤积居奇,哄抬粮价!

    医曹,增派医工往各徙民点,预防春瘟!

    法曹,昨日受理的案件纠纷,今日必须查明初审!都听明白了?”

    “明白!”

    众吏齐声应诺,声音在黎明前的寂静中格外清晰。

    “散!”陈纪大手一挥。

    队列瞬间有序而迅疾地散开。

    吏员们脚步匆匆,奔向各自所属的衙署,库房,工坊或城外屯所。

    整个郡守府在熹微的晨光中,开始了运转。

    点卯,不仅是对出勤的约束,更是对吏员精神状态的鞭策。

    不仅是他们,即便身为前将军府右长史,晋阳郡守的荀彧,此时也早早的起了开始了每日的办公。

    郡守府正堂东侧,是荀彧处理机要的签押房。

    室内陈设极为简朴,一桌,一椅,一书架,一待客方榻而已。

    桌上文牍堆积如山,分门别类,摆放有序。

    他早已端坐案后多时。

    摊开的是一份又一份紧要的公文。

    荀彧看得极快,眼神专注,修长的手指不时在关键数据上轻轻点过。

    他提笔蘸墨,在一份关于请求增拨五原郡优质铁料的公文上批下。

    【着仓曹核实府库铁料储备,若富足,按工曹所请七成拨付,余三成,待其提交上月蒸汽锤冷凝管数次爆裂事故详析报告后再议。

    若府库紧缺,批三成,余七成后续批复。】

    批语简洁,清晰明了,既满足了生产急需,又对质量事故追责留有余地。

    一份一份的公文批改,他就宛如当初的韩暨那样,得不到丝毫的闲暇。

    桌案上的公文降下去一层,很快又填补上来几层。

    就这么一直忙到了晌午。

    陈纪敲门而入,拱手道:“长史。”

    “元方何事?”荀彧抬眼看了一眼陈纪,笔却没有丝毫要停的迹象。

    陈纪近前几步,脸上带着些许怀疑又有些不敢置信的表情说道。

    “上党方向的驿站来信,说是有一批太学学子来了并州,想要投效晋乡候。”

    “哈啊?”

    这时,就连素来沉稳的荀彧都不免吃惊了起来。

    “太学学子?!”

    “来并州投效?!”

    他起身踱步来回,好一会后才扭头看向陈纪问道。

    “元方,这事你怎么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