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农 (第3/3页)
边,那人抬头问道。
石大牛锤了那人一下:“先顾着眼前的活!开荒的事,田吏们商议好了自然会告诉我们。”
那人挠头憨笑:“这不是想着多分一些开荒任务吗,去年咱们几万人弄出了八九十万亩荒地,今年怎么说也得弄出百万亩吧,到时候秋收收粮食的时候多壮观!”
“哈哈哈,你小子也真敢想,行,到时候我多嚷嚷几句,让田吏给俺们队多分些开荒任务!到时候有你垦的。”
石大牛大笑着。
去年秋收大家家里都有了余粮,今年开荒的意愿更加的强烈。
不仅是他们这样想,晋阳方面同样也是这样想。
汇集三水之地,昭余泽太适合用来耕种了,今年晋阳方面给昭余泽垦荒点分配下来的任务是,除保证原有田亩的种植外,再开垦出三十至五十万亩的田地出来。
将整个昭余泽周边都悉数利用起来,一些盐碱地也要进行橡胶草的种植。
经过家园农牧两年的培育,如今橡胶草在外田种植的亩产已经能达到一亩三十多斤的橡胶产量。
去年一年整个并州的橡胶产出已经有六万斤了,今年还会更多。
而且橡胶草的种植还不用占据以往田亩的份额。
只需要在盐碱地上开垦种植即可。
不仅如此,像种植过橡胶草的盐碱地,土质情况也会得到改善,多种个四五年,说不得这盐碱地也能变成良田。
春播的事宜如火如荼,完美衔接了比武大会的落幕,去年收拢了权力的雁门郡也在积极进行着改善。
去年司法曹赵石入驻,以铁腕收回了雁门军政实权。
司法曹的精干吏员如钉子般楔入各郡县,整整八个月的血雨腥风,明正典刑,人头滚滚,终于将那些盘根错节的地方豪强势力连根拔起。
丁原仓皇投奔洛阳袁隗,留下的权力真空被张显迅速填补,由精通律法的司法曹吏员牢牢掌控。
均分田亩的政令,如同春风,吹遍了雁门饱受盘剥的乡野。
当那些世代为佃农,甚至农奴的穷苦百姓,颤抖着双手,从司法曹吏员手中接过盖着鲜红官印,写明某某地块归属某某人的田契时,许多人当场跪倒在地,嚎啕大哭。
那薄薄的一张纸,是他们祖祖辈辈想都不敢想的命根子!
今年的雁门郡,气氛迥然不同。
郡治阴馆城外,广袤的原野上同样是一派繁忙的春播景象。
田亩划分得更为规整,阡陌交通,井然有序。
少了豪强私兵的耀武扬威,多了官府胥吏在田埂间巡查的身影。
农夫们脸上的愁苦被一种小心翼翼的期盼所取代,侍弄土地的动作也格外用心。
几个穿着洗得发白,打着补丁短褐的老农,正围在田头稍作歇息。
一个穿着皂色公服,头戴小吏巾帽的年轻人走到近前,拿着算筹和册簿,一边询问,一边记录。
“老伯,这地块记录显示,你家七口人,去岁分得下田五十亩,中田二十亩,可都登记无误?”
小吏语气平和。
被问到的赵老汉连忙放下水罐,粗糙的大手在衣襟上擦了擦,脸上堆满感激的笑容:“没错!没错!一点没错!托前将军的福,托官府的福啊!去岁秋收,缴了租赋,家里居然还剩下了余粮。”
他指着不远处一片已冒出嫩绿新苗的田地,声音有些哽咽,“你瞧,今年开春,官府又鼓励开荒,开出来的头三年还减赋!老汉我带着两个儿子,起早贪黑,又硬生生垦了十亩生地出来!这日子,有奔头了!”
旁边另一个老农插话道:“可不是嘛!”
张文书微笑着记录,不时点头:“好,都记下了,没错就好。
老伯,你们好好侍弄,这生地养上两年,就是肥田,郡守府有令,今年雁门各乡开荒田亩总数,需比照去岁翻上一番!大伙儿加把劲,多开一亩荒,秋后就多一仓粮!官府平价回收余粮的‘平粮点’,今年每个大乡都会设,绝不让大家伙儿吃亏!”
“翻一番?”赵老汉和几个老农都吸了口气,随即眼中燃起斗志。
“成!有官府撑腰,咱庄稼汉有的是力气!”
类似的对话和景象,在雁门郡的各处田野乡间上演着。
被压抑了太久的土地渴望和生产热情,在公平的浇灌下,如同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