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边境战事起(二) (第2/3页)
正是西凉王大营的方向,“让弟兄们轮流休整,今夜恐有恶战。”
深夜三更,西凉王果然派出了敢死队。三百名赤裸上身的壮汉背着炸药包,试图从城墙排水口潜入。却不知赵勇早有准备,排水口外挖了深壕,里面插满倒刺。
当第一声惨叫响起时,赵勇正在城楼上擦拭佩剑。月光照在剑刃上,映出他眼角的皱纹。李猛端来一碗热汤:“将军,朝廷的信使到了。”
信使带来的不是援军,而是一道圣旨。赵勇展开明黄卷轴,手指微微颤抖 —— 朝廷令他弃城退守,将清平城让给西凉以换取和平。
“放屁!” 李猛一脚踹翻案几,“弟兄们的血不能白流!”
赵勇将圣旨揉成一团,扔进火盆:“传我令,明日拂晓主动出击!”
次日清晨,清平城的城门突然大开。赵勇亲率两千骑兵直冲西凉大营,他们身后跟着百姓组成的敢死队,手里挥舞着锄头扁担。
西凉王正在帐中议事,听闻宋军来袭,先是愕然,随即狂笑:“赵勇这是穷途末路了!” 他披甲出帐,却见宋军骑兵不冲中军,反而直扑粮草营。
“不好!” 西凉王猛然醒悟,“他们想焚我粮草!”
可已经晚了。王虎抱着火油桶滚进粮堆,火光冲天而起时,他的笑声在烈焰中回荡。赵勇在乱军中找到了西凉王,两马相交的瞬间,长枪与弯刀碰撞出璀璨的火花。
“赵将军好胆识!” 西凉王的弯刀划破赵勇的战袍,“可惜啊,你们的朝廷已经抛弃你们了。”
赵勇反手一枪挑落对方的头盔:“我大宋的土地,岂容尔等践踏!”
就在此时,东南方向突然扬起烟尘。一名斥候连滚带爬地冲来:“大乾…… 大乾禁军到了!”
西凉王回头望去,只见锦旗上 “镇北” 二字在阳光下格外刺眼。他脸色煞白,调转马头便走:“撤军!快撤军!”
赵勇望着溃逃的西凉军,忽然从马上栽倒。李猛慌忙扶住他,才发现将军后背中了一箭,鲜血浸透了整片衣襟。
“将军!”
“别哭……” 赵勇扯出一个笑容,指着朝阳升起的方向,“你看,天亮了……”
三个月后,宋国与西凉签订盟约,以黑风口为界,互不侵犯。清平城的断壁残垣上,百姓们新砌了一座石碑,上面刻着所有阵亡者的名字。小柱子每天都会去擦拭石碑,他的名字旁,多了一个新的刻痕 —— 那是王寡妇的儿子,在最后一战中,用身体堵住了敌军的箭眼。
而在大乾的朝堂上,关于是否介入边境战事的争论仍在继续。御座上的皇帝望着舆图,手指在宋国与西凉之间反复摩挲,谁也不知道,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下一次迎来的会是和平,还是更残酷的厮杀。
大乾使者抵达宋国都城商丘时,正值深秋。枯黄的梧桐叶铺满官道,使者所乘的鎏金马车碾过落叶,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一场即将到来的风暴。
宋国的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得如同凝固的油脂。宋王端坐于龙椅之上,面色苍白,眼神中充满了不安。下方的大臣们,有的垂首沉思,有的交头接耳,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忧虑。
“大乾使者远道而来,不知有何贵干?” 宋王强压着内心的紧张,开口问道。
大乾使者缓缓站起身,他身着华丽的锦袍,头戴高高的官帽,脸上带着一丝傲慢的神情。他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地说道:“我大乾皇帝陛下,听闻宋西两国战事频发,百姓流离失所,深感痛心。特命本使前来,为两国调停。”
大臣们听到 “调停” 二字,脸上露出了不同的表情。有的面露喜色,认为这是解决战事的好机会;有的则眉头紧锁,担心大乾会提出苛刻的条件。
“不知大乾陛下有何条件?” 丞相颤颤巍巍地问道,他已是满头白发,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深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大乾使者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我大乾愿出兵协助宋国抵御西凉,但宋国需割让三座城池给大乾,同时每年向大乾进贡十万石粮食、五千匹丝绸。”
“什么?” 宋王猛地从龙椅上站了起来,脸色涨得通红,“这简直是趁火打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