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0章 高科技飞艇横空出世 (第2/3页)
1882年1月5日,陈承宇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题为《地球上的氦元素》论文。在论文中陈承宇用祥细、实在的证据,颠覆了人类对于地球没有氦元素的认知:
1868年8月,法国天文学家让桑利用分光镜观察日珥,在太阳喷射出来的炽热的光谱中,发现了一条黄色谱线,日蚀后,同样在太阳光谱中观察到这条黄线,经过进一步研究,认识到是一条不属于任何已知元素的新线,是一种新的人类未知的元素产生的,于是把这个新元素命名为 helium,来自希腊文helios(太阳),元素符号定为He。
陈承宇公布了自己发现氦元素的原因:源于“好玩”——有一次恶作剧地把空气冷冻到零下254℃时,除了一种气体,其它的气体不仅变成液体,而且都变成了固体。
这种在零下254℃下仍然是气体的物质,在光谱仪下,显示出与至今发现的物质无法对应的黄色谱线,但是与太阳光谱中观察到的helium元素的黄线谱线一致,因此断定这种气体就是helium元素。
陈承宇在论文中指出,经过测量,这种元素在大气中的含量非常稀少,每立方米空气中含有4.6立方厘米的氦,大约占整体体积的0.0005%,是除了氢之外密度最小的气体……
论文在全球顶尖科研杂志《自然》一发表,各国科学家哗然,但他们没有高质量、精密的冷冻机、气体分离设备等仪器。于是从世界各地赶到杜克实验室,近距离观测这一人类科学史上激动人心的大发现。
此时的陈承宇已经带着一大堆贮满氦气的钢瓶回到了波士顿杜克实验室。飞艇的铝合金骨架已经摆放在杜克实验空旷的地面上,这是个庞然大物,整整高达20多米,远远看去,非常壮观,好在附近的居民对杜克实验室的稀奇古怪的玩意见过多了,围观群众不多,大部分已经免疫了。
按照陈承宇的设计,四台螺旋桨和四台柴油机已经安装调试好,狄塞尔看到陈承宇一回来,马上跑过来问是不是要制造飞艇上天,陈承宇说是的。狄塞尔高兴地说他也是上天去看看。陈承宇看到大叔发萌,心里暗暗好笑。
当下指挥工人把白色的蒙皮蒙上,在飞艇框架内部安装了10个气囊,气囊总体积可容一万立方米氦气,将得到10.3吨的升力。中间的四个气囊比其它气囊大些,每个容积有1200立方米。分别与四台空气压缩机、四个10立方米的钢瓶相连接。
气囊-压缩机-钢瓶,这个独特的设计为陈承宇首创,它和发动机一样,安装于飞艇内部下方,在吊仓之上,普通人只能呆在吊仓里,是不允许爬上飞艇气囊室里面的。话说拿把小刀在各个气囊划一刀,这个飞艇就要堕落了。
电动机带动空气压缩机工作,把气囊里的氦气充入钢瓶,随着气囊里的氦气减少,浮力减小,飞艇开始下降;当要上升的时候,拧开钢瓶,把钢瓶里的压缩气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