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8章 当诸葛亮遇到炮兵 (第1/3页)
虽然形势突然出现变化,但唐赛儿也没有慌乱。
她立刻让剩下的人不要忙着跟上,而是从阵型中间前出,掩护后面的火炮行动。
现在队形已经断成了数节,但敌人也完全散开,分布在战场各处。加上还在试图从步兵那一侧进行迂回的立陶宛轻骑兵,同样展开成了一条长长的斜线,在整个战场各处,和他们互相拼杀。
这个时候,朱文奎给她的那些火炮,就派上了巨大用途。
之前在大都城外的训练场进行新战术演练时,郭康尝试过改进火枪,然后给骑兵列装。他希望通过装备这种武器,在如今大家都日趋重装化的今天,继续提高骑兵的突破能力。不过实际实验中,大部分火枪都表现不佳,要么威力严重不足,要么使用起来太繁琐,不太适合马上作战。
最后,郭康设法制作了几种能自动打火的火枪,不需要在马上捣鼓火绳了。但其中一些,需要昂贵的白银和他那些“炼金材料”,以及玻璃工坊里专门生产的微小玻璃管,来引燃发射药。另一些,则需要性能很高的板簧或者卷簧,超过了当今绝大部分冶铁工坊的能力。
郭康自己努力制作了一些,但他们雇来测试的老兵,都认为这东西没有列装的可能——他们把前者叫做“炼金枪”,后者叫做“大师精工枪”,觉得拿来玩玩可以,用在战场上,就太少、太昂贵了。
郭康没办法,只能设法让大家提高产能,天天去催朱文奎和几个大师傅加班赶工,多搞一点出来。结果朱文奎天天去工坊加班,引起了马王妃和让娜女侠的不满,上门去找郭康抱怨,导致增产也没有成功。后来,郭康的炼金工坊也发生了爆炸,之后只能减缓速度。对这些新武器应用的激进尝试,也被迫停了下来。
不过,这还是给了朱文奎很大启发。他认为,枪不行,不代表炮不行。
在朱文奎看来,火器最重要的指标,其实并不是郭康看重的那些纸面数据,而是要看军队对于火力的具体需求。骑兵携带的火器,最主要的作用,并不是要进行攻坚,而是压制对方火力,杀伤对方人员。
为此,朱文奎进行了大量测试。他发现,如果以现在欧洲正规军队普遍使用的头盔和胸甲作为目标,以击穿披甲靶标为合格标准的话,单位时间内,投射量最高、有效输出最大的,不是火枪齐射,也不是重炮射击,而是用轻型火炮打霰弹。
并且,这种火炮容易携带,成本也很低。因为火炮在一些方面的技术要求,甚至比火枪都要简单,完全可以大量生产。当然,缺点也是存在的,比如霰弹火炮非常“浪费”,相比于火枪,它消耗同等弹药的条件下,造成的有效杀伤,就要少很多。不过在朱文奎看来,这都不算是什么问题。
在轻炮的使用上,连郭康都和朱文奎产生了分歧。
在郭康看来,这年头的火炮本来就不太稳定,而霰弹就更不稳定了。一炮打出去,可能效果拔群,直接放翻一群人;也可能直接喷歪,大部分弹丸直接打土里、或者飞天上去了。这些都是无法控制的。
朱文奎测出来的那个“单位时长内有效杀伤”,同样是个纯纸面数值。实际上,这个高数字,是靠高发射次数给“平均”上去的。实战中,未必有这么多发射机会。因此,轻炮打霰弹的实际效果,会非常不稳定。而战场上,宁可稳而慢,也最好不要去赌这个概率。否则,一旦意外因素多起来,肯定会造成危险的情况。
不过,朱文奎觉得,这都是小问题。
他告诉大家,如果害怕出现意外,有三种方法:一是增加射击次数,因为只要次数高了,就会逐渐拉平几次失手造成的损失,越来越接近于测试时的状况。实战中,最适合炮击的窗口时间长度有限,现有技术条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