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9章 冲击力不行就用大炮冲击 (第1/3页)
农民军的攻击能力不足,其实也是个老问题了。唐赛儿自己,在之前的战斗中,就深有体会。
对此,在出征之前,其他人也帮她进行过分析。
按照郭康等人的看法,这其实是一种不得已的取舍。他认为,对这些“民间兵法”进行整理的,肯定是个非常懂行的人物,甚至可能不是单个人,而是一个很有战斗经验的群体来完成的。所以,他们针对这种需求,专门进行了简化和特化。
按照经验,最基本的士兵,就是步兵。所以,在处境非常窘迫,训练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军队会以大量的步兵为主。
比如,按照紫帐汗国的经验,草原上的很多游牧民,虽然号称叫“马背上的居民”,但大部分人是步行作战的。因为他们的马匹太过低劣,不足以担负战斗任务,人员的训练和彼此之间的配合,也没法允许进行高机动的作战。因此,虽然平时可能骑着个小马跑来跑去,但在上战场的时候,他们反而是步行的。
金帐汗国当年的历次战争,都是像这样,拉一大群草原步兵当炮灰。同样,当地的斯拉夫人流民团,虽然经常饲养牲畜,但作战时,也都是以步兵为主的。
甚至,别说这样的不知名部落了,像当年突厥汗国复国的时候,也只有七百个人,其中三分之二是骑马作战的。剩下的人,连合格战马都凑不出来,只能步行跟着。后来全靠武则天送的好,他们部落才算得以翻身。可以说,这是情况最糟糕的时候,大家的普遍选择了。
稍微好一些的部落,就开始准备骑兵了。骑兵的下限,其实也很低。有一批能跟上主力的马,有一张能打猎的弓,然后拿着个平时干活用的斧头、锤子,就是个“骑兵”了。长矛这种武器,反而要更加“高端”,因为很多地方的草原都缺树,木材是比较稀缺的资源,尤其是那种够结实的长条木头,反而是很难得的。在紫帐汗国的统计中,这种骑兵才是绝大多数。
唐赛儿对此没有什么印象。郭康等人认为,这是因为中原那边战斗烈度太高,这种长矛都买不起的“垃圾兵”,一般都不会被视为正规军队。哪怕武装起来入寇,往往也不会被当做“敌军”,而是被归入那些日常来偷抢东西的“盗贼”一类。
——之所以叫偷抢,是因为,按照他们总结的经验,很多游牧部落,甚至都不敢硬抢。他们一般都是分散成十几人、最多几十人的小队,寻找警戒线上的漏洞,然后趁着巡逻队不注意,赶紧溜进去。然后,再寻找那些防御薄弱、最好没有什么武装人员看守的村落。
但是边境地区,这种偷抢行为非常常见,有时候还是相互的。因此,边民也往往十分彪悍,基本上是个成年男子,就都具备一定的作战能力。有时候,连妇孺都会参加战斗。因此,为了减少损失,游牧部落一般也会寻找时机,趁守卫们因为劳作、服役、节庆之类的原因不在,赶紧冲进去,拿了东西就跑。相比于抢劫,可能都更类似于偷盗了……
在整理正规军战术的时候,大家恐怕也不会把这些事情,专门考虑进去的。
当然,如果有能力,骑兵也会重装化。在资源匮乏的地区和时代,这种情况都很常见。草原上,有点野心和实力的大部落首领,有条件都会给手下亲信置办铠甲,攒出一支披甲骑兵来。在欧洲这种地方,尤其是法兰克王国解体、欧洲腹地彻底陷入黑暗与混乱之后,也是优先集中资源,武装骑士们,作为军事骨干。魏晋南北朝时期,甲骑异军突起,骑兵的重装化程度甚至超越了初唐时期,可能也是这个原因。
分析下来,应该是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重骑兵比较有利于集中发挥力量,而且对数量占绝对多数的“垃圾兵”步骑,确实有非常大的优势,能够通过机动性寻找弱点,然后凭借自己的素质,以较低损失,尽快击溃他们。
而听起来可能比较反常的是,军事水平发展到最高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