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营销学的极致 (第3/3页)
秦远脸上依旧挂着那抹从容的微笑,仿佛对方的质疑早在他的剧本之中。
“这位法新社的记者先生,您的问题非常好,也点出了我们与其他银行最根本的不同。”
秦远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整个大厅,清晰而沉稳,“我们打出的广告语,核心是‘抵御通胀,保值增值’。”
他环视全场,语气变得郑重:“我想请问在座的各位,以及所有关心自己财富的苏联公民,相比于卢布近年来持续的、并且可能加剧的贬值速度,我远东国际银行提供的这点利息,真的算高吗?”
他巧妙地没有直接回答是否扰乱秩序,而是将矛头引向了苏联当下最敏感的经济痛点。
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
“正如我方才所说,远东集团是时代的幸运儿,是依托于苏联这片充满机遇的热土,才获得了今天微不足道的成就。”
“是这片土地,是这里的人民,给予了我这个中国人创造财富的机会。”
“那么,回馈大众,让普通民众能够安心地将积蓄存放在一个地方,真正实现抵御通胀、保值增值的目标。”
“就是我创立远东国际银行的初心!”
潘石屹在台下听着,心中感慨万千。
看看秦总这演技,这番话说得情真意切,连他几乎都要信了。
要是换自己上台,恐怕三句话不到就得露馅,哪里能有秦总这般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定力。
而二楼的威廉姆斯和海里克等人,则面面相觑,脸上第一次露出了茫然和困惑。
他们有点判断不清了。
秦远在他们心中是绝顶聪明、精于算计的商业奇才。
但一个聪明人,怎么会做出这种看似“赔本赚吆喝”的举动?
哪怕给出和西方银行相近的利率他们都能理解,但这高达20%以上的存款利率,几乎逼近了他们发放贷款的利率水平!
这完全违背了基本的金融逻辑!
但是不管真假,现场的苏联人那是真的当真了。
掌声再次响起,比之前更加热烈。
外面排队等待开户的人群更是发出阵阵欢呼,队伍的尾巴又延长了一截。
眼见气氛再次被推向高潮,秦远趁热打铁,抛出了最终的“杀手锏”。
“另外,为了真切地回馈广大民众的信任与支持,”
秦远提高了音量,确保每一个字都清晰地传入众人耳中,“在这里,我郑重承诺:凡是在今天,远东国际银行开业当天成功开户的客户,无论存款金额多少,都将额外获赠一张‘汽车联盟’的专属购物券!”
“凭此券,您将获得在我们汽车联盟遍布各大城市的门店,优先购买汽车的资格!”
现场一片哗然!
汽车在苏联可是紧俏商品,一张购买资格券本身就价值不菲!
但这还没完!
秦远继续说道:“并且,您的储蓄额度每超过一万卢布,就将额外获得一张面值一百卢布的现金抵扣券!”
“该抵扣券可以在‘真维斯’服装店、‘汽车联盟’门店、以及我们旗下的‘切尔基佐沃市场’内数千家商户,直接抵扣消费金额!”
轰!
这下,整个现场彻底沸腾了!
这不光是给高利息,这简直是在送钱、送特权、送消费!
天才!
想出这招的人简直就是他妈的天才!
这不仅是在疯狂吸引储蓄,更是用这些购物券和抵扣券,巧妙地将银行的储户流量,引导至远东集团旗下的整个商业生态系统中去消费。
形成了一个“存款-消费”的完美闭环,盘活了所有生意!
然而,这还没完。
就在人群为购物券和抵扣券疯狂时,银行的工作人员开始将一箱箱早已准备好的赠品搬到了门口显眼位置。
里面不是别的,正是苏联百姓日常最需要的生活物资:
成瓶的格瓦斯、罐装啤酒、大个头的列巴、里道斯红肠、腌黄瓜、各种肉罐头……
后世的国内银行拉存款送米送油。
现在秦远就完美复制到了苏联,而且送的还是更具本土特色、更受欢迎的紧俏食品!
反正这些物资,基本上都是他从国内运回来的。
他在东北那边的秋林吞并了好几家食品厂,正在全力供应。
可以说,秦远将后世的营销学给学透了。
用到这里,对于苏联百姓来说,简直就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而二楼,那些刚刚还在嘲笑中国人不懂金融、不屑于远东国际银行前景的西方银行家们。
此刻正透过巨大的落地窗,目瞪口呆地看着楼下街道上蜿蜒曲折、密密麻麻、几乎看不到尾的排队人潮。
威廉姆斯手中的酒杯彻底忘了放下,海里克脸上的傲慢早已被难以置信的震惊所取代。
他们目光呆滞地看着窗外那片由人头攒动形成的“资本的海洋”。
第一次清晰地感受到,一种他们无法理解的、野蛮而高效的商业力量,正在这片土地上疯狂生长。
(还有)